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面對當前台灣政局的紛亂現象,流亡殖民台灣的國民黨在民主化後背反長期戒嚴統治的反共國策,脅迫台灣人民投共親中。國民黨的中國性否定了自己在台灣立足的條件,也否定自己在台灣存在的必要。
一些戒嚴時期的政治良心犯曾因國民黨反共國策而犧牲,血與淚鞏固了國民黨在台灣的政權。民主化的努力使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異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對中國的民主發展提供可能性。這是流亡在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某種鑑照,啟發了中國人民的想像。
台灣若為獨立國家,有朝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成為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或為避免侵權而另立台灣國號的新憲國家,有外交往來。歷史的芥蒂和難題一一解開。或許台灣新國家的想像和實踐也結束了國共糾葛的難題:既為中華民國在中國歷史寫下句點;也台灣開啟新頁。
台灣的政治應該具有這種想像。看看二戰後的南韓、北朝;看看前東西德;再看看前南北越。
南韓、北朝各為獨立國家,統一論和獨立論各自存在。但現實是以大韓民國稱之的南韓,和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之的北朝,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停戰線,各自在聯合國有席位。雖陳兵對峙,但已發展出同民族異國家的現實。
前東西德各為獨立國家,分別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是二戰後同盟國對納粹德國戰敗的處分。一九九〇年代,東德被西德統一,結束兩德對峙。連帶的東歐諸共產體制國家自由化,脫俄返歐盟體系。
越南二戰後,一九四五北越獨立為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遲至一九四九年才在法國支持下成立越南國,一九五五年再成立越南共和國。一九七五年,北越併吞南越,成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但在全球化時代,越南經濟也走資化,越戰的陰影逐漸消去。越南的統一形同北越併吞南越,在越南小說家保寧的筆下成為《戰爭的悲傷》。
台灣不盡與南韓、北朝一樣,也不盡於東、西德和南、北越相同。戰後,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收清帝國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冷戰時代的國際形勢,台灣成為中華民國的流亡殖民地。民主化以後,形成「中華民國台灣」交織的國家形貌。台灣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是歷史也是現實。
近現代國家是法的共同體,國家與國民是自由流動的。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人民也可以經他國接受而成為他國國民,選擇成為中國國民或他國國民都是自由的。台灣的國家之路是台灣的自由抉擇。
(作者是詩人)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