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家族交響曲》如何說故事?

1月13日19.30於台中國家歌劇院,14日19.30於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

 

《海神家族交響曲》將於1月13日19.30於台中國家歌劇院,14日19.30於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圖/取自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SO)官網
《海神家族交響曲》將於1月13日19.30於台中國家歌劇院,14日19.30於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圖/取自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SO)官網

 

《海神家族》是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交響曲》是作曲家賴德和的音樂。小說是用文字敘述的,內有數十個人物,有數不清的情節。交響曲無歌無詞,是抽象的,不像歌曲、合唱曲、歌劇、音樂劇等有歌詞、有劇本。這首交響曲靈感來自小說,曲名也來自小說,但是抽象的音樂如何說故事,如何交代情節?音樂可以說故事嗎?《海神家族交響曲》將於1月13日19.30於台中國家歌劇院,14日19.30於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

2004年出版,是作家陳玉慧的自傳體小說,涵蓋了三代台灣人60年來的家族故事。外婆三和綾子來自琉球,自幼父母雙亡寄居舅媽家,被嫌棄而渴望有自己的家,卻歷經了未婚夫於霧社事件被斬首的悲戚。之後因緣際會嫁到台灣,而夫婿林正男外征南洋音訊全無,戰後全家團圓不久,二二八事件後夫婿失蹤。她獨力扶養二子二女,長女靜子倔強好強,小學就開始在家裡的理髮店幫忙,十八歲與外省阿兵哥二馬私奔,生了五個女兒。二馬外遇不斷,回家也是和靜子惡言相向,後因匪諜案入獄。女主角是第二個女兒,父親對她而言,只是個噩夢。毫無童年的她,20歲離家,求學、深造至浪遊歐洲,二十年不曾返家。

這是一部書寫漂流和回歸的小說,台灣歷史為經、家族人物為緯,訴說著一個個在戰爭、流亡中掙扎的靈魂;每個角色都渴望被愛和愛人,卻不知愛在何處?面對的是無止境的無奈、哀嘆和痛苦,親情不是天生的嗎?但親情何在?家不是最溫暖的嗎?為什麼那個所謂的家卻如此冷漠與悲戚?愛情是甚麼?是情慾的滿足,還是心靈慰藉的企盼?愛情似乎追求到了,卻是一閃即逝!大家都想逃離現實,卻是,有的人只能屈從命運;不想屈從的,卻又流離失所、找不到方向。

《海神家族》是作者醞釀了20年、歷經5年的心血才完成的。小說書寫的看似小人物的愛恨情仇,實質則有如台灣人百年的滄桑史。


圖/取自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SO)官網(來源:印刻文學)

賴德和前幾年接受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委託創作(為七十周年慶),要寫一首與當代文學相關的音樂,他馬上想到《海神家族》這本他多年前讀過而深受感動的小說。花了一年時間,賴德和於去年(2016)三月完成了從這本小說得來的靈感《海神家族交響曲》,全曲分為五個樂章,曲長約45分鐘。

我們到底能不能像看小說一般,來聆聽這首交響曲?也就是說,聽眾能不能在聽音樂中感受到小說的情節?作曲家說每個樂章都有描述的對象,那我們是否理所當然可以期待那些情節以音樂重現?其實,答案既可以是Yes,也可以是No。在討論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曲家怎麼說。筆者有幸,先行閱讀了賴德和的總譜和樂曲解說,先簡述與讀者分享。

第一樂章描寫的是小說開頭的兩尊木雕神像:兩位媽祖的保鑣千里眼、順風耳。第二樂章描述的是第一代的遭遇:嫁來台灣的琉球人外婆,出征南洋、飽受苦難的外公,暗戀嫂子、因「二二八事件」而流亡巴西的叔公林秩男。第三樂章描述的是第二代:從中國逃難到臺灣、外遇不斷的父親二馬,以及生命中永遠與不忠不義丈夫糾葛的母親靜子。第四樂章描述的是小說主角:經過不斷追尋、成長,小說主角最後偕德國夫婿歸鄉,並與親人和解。這是從流亡到認同的回溯之旅,因主角曾留學巴黎,音樂中引用一段法國流行音樂《香榭大道》。第五樂章是媽祖出巡。先是千里眼、順風耳開道,在號角與鑼鼓齊鳴的氛圍中,海神媽祖成為精神上的救贖。賴德和形容第一和第五兩個樂章「篇幅較短,就像一本書的封面和封底,包夾著三個主要樂章—海神家族的一家三代。」

以上,雖然作曲家敘明了交響曲的每個樂章有所對應於小說故事,但也僅止於大架構。小說整個故事開始構思、書寫、成書,歸根於陳玉慧初識德籍丈夫明夏(Michael)時,他看到她床頭的這兩尊神像提出的問題「這兩個傢伙是誰?」,於是她開始敘述她的家族故事。賴德和的《海神家族交響曲》就以此為序,寫成第一樂章,序篇不長,短短數分鐘,音樂內容只是想像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形象象徵。

而第二樂章主述日本時代,作曲家說:「為了顯現異族統治的抑鬱悲慘時代背景,引用了(Quotation)一小片段日本國歌,除此之外整個樂章在透露出壓抑沉淪、永無止盡向下級進的旋律,與無力地向上攀爬掙扎中輪迴。」這段話就說明了作曲家的企圖,他想要營造的是一種氛圍:緩慢的、抑鬱的、綿延不斷的音樂。至於聽眾應該聯想到甚麼情節,那倒不是他的意圖,音樂的迷人之處,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想像空間。第三樂章是比較快速而喧鬧的,同樣的,作曲家也只給欣賞者一個想像的方向。一開始全樂團使勁的加入,唯獨五個打擊樂靜候,再漸次加入。賴德和用複調(不同聲部同時用相斥的調性)和複節奏的手法象徵二馬的用情不專和多重性格。他說這個樂章是「刻劃二馬用情不專的內心情感,同時也表達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混亂時局。」因二馬曾用情於一位京劇女伶,他在曲中引用了《四郎探母》的音樂片段,一種符號性的象徵。類似的,第四樂章描述女主角留學法國,而引用了《香榭大道》。第五樂章更不做描述,五個打擊樂手大顯身手,以廟會般的熱情,迎接媽祖,彷彿象徵著迎接曙光的未來。


作曲家賴德和。圖/取自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SO)官網(由劉振祥攝影)

賴德和說:「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故事開始於1930年,她所描述的家族史和臺灣史並行交織,也正好是我自己生長經歷的七十年歲月,因此感受更加深刻。」賴德和一生中常常很沒有安全感,跟他兒時父親老是不在家、不顧家的歷程有關,如同陳玉慧小說中外婆、母親、自己那種對父愛的渴望。而「流亡」無家、無歸屬的境遇,雖然賴德和非親身體驗,倒是中學同學的境遇感同身受,他說:「初中和師範就讀於員林實驗中學,這所學校除了少數本地生之外,絕大多數是河北、山東九所聯合中學的流亡師生。因此我的成長過程表面上看來平安平淡,其實内心深處潛藏著許多無端的憂患!」事實上,賴德和曾離群索居多年,而1995-1998年在紐約,他以為將在異鄉終老時,的確經歷了如陳玉慧書上的「流亡」和無歸屬感。也許因此,三年後他一有機會,就回歸故鄉了。小說中人物很多,第二代賴德和特別挑了二馬,推測一來是這位外省青年戲劇化的愛情與人生,有頗多的題材;二來是作者最後與父親的和解,多少呼應了台灣的族群衝突和融和;三來也反映了他過去在「愛情」旅途上的心路歷程,多少能體會一個多愁善感男人的情感糾葛。

演出這首交響曲需用到80-90人的大樂團(三管編制),其中有五個打擊樂手(每人負責4-5組樂器),既可呈現哀戚傷感或優美浪漫的動人樂章,也可營造出氣勢磅礡、驚天動地的無盡聲響。

回到我們的主題:《海神家族交響曲》怎麼說故事?音樂可以說故事嗎?如果答案是No,意思是,交響曲無法述說《海神家族》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如果答案是Yes,意思是,交響曲可以引起聽眾你「想像故事」,這個故事不是陳玉慧的,不是賴德和的,是屬於你的故事。

首演時間、場所
2017/1/13(五)19:30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