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集》二0一八的夢想空間

要談的就是薪資。農曆年前是企業依去年業績與未來預期檢討加薪幅度的時機,國內財經機構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由二%至二.四三%不等,僅有不到○.五%的差距,根據以往經驗,實際差距會更寬,不過以這樣的成長速度,推估平均薪資的成長依然有限。

  • (資料照)

    (資料照)

今年起每月基本工資調高至二萬二千元,但滿意的人不多;蔡英文總統且矢言要解決低薪問題,希望讓年輕人看得到未來。要達成這個目標,短期有二種可能:經濟快速成長,或是政府誘導企業讓利。

當產出固定,則分給資本家、受薪階級或政府的份額必然互相排擠,若依照各機構預測,今年經濟不可能快速成長,則餅無法做大,只能重新分配。政府希望增加勞工的份額,資方可能要拿得少一點,要矯正勞動市場失靈,則在重新分配的過程中,政府或獎勵、或減稅,不管實虛,企業最終都會在算盤上一併檢討。

企業要獲利,面對的現實是行業競爭及人力資源的效能不同,給薪標準也不一樣。即使在同一企業,薪資也會依職級、能力、表現及年資的差異而有級距,且常會有一定的薪資架構;最低工資的調整,不只影響新進人員,也會使整體薪資跟著輪動,老、中、青都可能受到波及。

在自由競爭的商品市場,理論上會有一定的均衡價格,若政府以保護賣方為名,訂定一個高於均衡價格的最低價格時,則想賣的將比想買的多,供給大於需求,有一部分東西賣不出去,成交量也會減少,多餘商品可能落入有行無市的窘境,或是轉為黑市交易降價求售。

勞動市場就如一般商品市場,硬要將個人薪資拉高至均衡薪資之上,對高薪者影響不大,但對低薪者的人力需求將會減少,受傷最重的,依然是弱勢族群,此時不是失業增加,就是有些人反而淪為賤價勞工,在法律保護不到的陰暗處工作。每次時薪調高時,其實就可見反應較快的部分服務業減少僱用人力。

根據中央銀行分析,二○一六年受僱員工每月主要工作經常性收入在三萬元以下者,有八十五%是低技術勞工,且集中於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及製造業等。二○一七年部分工時者,每月經常性收入不到一萬六千元,且低於三萬元之比重達九十二%,薪資明顯偏低。

追求理想,但不能忽略現實。勞資雙方即使都想為創造企業盈餘而努力,但扮演的角色決定了看事情的角度。任何勞工福利的提高,不管是休息時間的增加,或拉高獎金、加班費,在資方看來,就是薪資的實質提高。而勞動條件的劣化或薪資偏低,還有一部分是不良企業造成,勞基法規定勞動條件的最低標準,但目前仍有違法的兩班制,有人每天上班十二小時,週休一日,每週加班二十小時,過勞的個案有時是執法不嚴的問題。

社會的平均薪資不會突然大幅增加,拉高起薪尤其不易,不過,經濟的成長力道不足,至少保持正向,而未完全定案的稅改,也還有誘導企業加薪的空間;實際加薪的幅度似乎有限,夢想的空間卻很大。

最基層、最資淺的公務員委任一職等本俸一級的月薪,原為二九三四五元,在行政院長賴清德宣佈加薪三%後,今年元旦正式突破三萬元,現在就看企業有沒有跟進。過去幾年,大家忙著找黑天鵝,今年就看我們的夢想能夠實現多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