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音樂大師 馬水龍病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繼蕭泰然之後,本土古典音樂界又痛失一位大師;台灣當代最重要作曲家之一馬水龍,五月二日凌晨因肝癌逝世,享壽七十六歲。

與大師有超過一甲子交情的台灣半導體之父邱再興,談到老友不免哽咽:「如果台灣有所謂完人,馬水龍當之無愧。」他將遵照大師遺願,不舉辦公祭告別式,未來也將持續出版他的全套樂譜創作。

  • 馬水龍(資料照,記者盧賢秀攝)

    馬水龍(資料照,記者盧賢秀攝)

  • 馬水龍(右)與音樂學院的同學合影。(傳藝中心台灣音樂館/提供)

    馬水龍(右)與音樂學院的同學合影。(傳藝中心台灣音樂館/提供)

  • 馬水龍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傳藝中心台灣音樂館/提供)

    馬水龍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傳藝中心台灣音樂館/提供)

馬水龍幼時因躲避二戰時期美軍的轟炸,全家搬到九份。當時在權充防空洞的礦坑中所聽到的轟炸機掃射聲、民眾驚呼聲、在襁褓中妹妹的哭鬧聲等,眾多聲響交織成人生的第一號交響曲。

從小聽說書、戲曲 作品融合本土、西方元素

生長於傳統社區的他,從小就聽「講古桶」說書、廟會北管戲曲,這些台灣傳統的聲音滋養著馬水龍長大,更成為日後作品融合本土與西方的重要元素。

馬水龍進入國中後除利用課餘時間學習鋼琴,更自修音樂理論,就讀基隆水產學校高中部。因父親過世而中輟學業,一度為負擔家計到「台肥一廠」擔任機械工。他後來考上台灣藝術大學前身國立藝專,再赴德國雷根斯堡音樂院攻讀學位返國,協助創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當時受馬之邀,從維也納返國任教的擊樂家朱宗慶表示,如果沒有馬水龍,「台灣打擊樂絕對沒有現在的榮光」。

稍後馬水龍應邱再興的邀請,出任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後成立春秋樂集,每年兩季發表國內作曲家作品,讓本土音樂家有寬廣的舞台揮灑音樂創意。

享譽國際 不忘栽培台灣音樂家

創作可謂等身的馬水龍,最知名的作品則是被中國廣播公司選為台聲的《梆笛奏鳴曲》,馬水龍曾說出發點是希望讓不了解音樂的大眾也能輕易接受、更要有本土特色,因此採傳統樂器梆笛為主奏旋律。該樂曲於一九八三年時,由已逝的大提琴家羅斯托洛波維奇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並由美國公共電視網轉播,馬水龍從此蜚聲國際。

「馬水龍罹患肝癌其實已經六年。」邱再興說,同是窮苦家庭出身的兩人,從國小時就認識,國中時馬水龍練琴、他在旁伴著樂音讀書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一日時他突然請我到他家,說有事相談,才知道是交代遺言。」邱再興說馬水龍在病榻前頻頻感謝他,希望留下的作品能分享給後代音樂家,「但其實我才感謝馬水龍,他用音樂豐富了台灣文化,也豐富了無數人的生命。」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