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在台北市立田徑場,萬名選手齊聚世界大學運動會閉幕典禮現場,與滿場的觀眾一起歡送這一屆的台北世大運。不只閉幕式門票早早售完,場內也舉辦許多聲光表演,並與下一屆的主辦城市——意大利拿坡裏舉辦慎重交接。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閉幕致詞時提及"這場運動盛會,讓台灣用運動和世界交朋友,讓台灣更緊密的融入國際社會,讓世界看見台灣"。
他並提及"美麗島——福爾摩沙,將繼續帶著海洋子民的勇氣與開放的胸襟,勇敢的航向全世界",這段話讓一度全場氣氛高昂。
根據這一屆官方數據,總共售出了72萬張賽事門票,平均上座率是87%,遠遠超過上一屆光州世大運的52%。門票收益超過台幣1.4億元(約360萬磅),被國際大學體育總會會長馬蒂特辛稱讚是"最成功的賽事"。
圖片版權CNA
台灣因為國際地位特殊,較少承辦國際級的綜合體育賽事,這屆的世大運,剛開始時更是發生了抗議年金改革"反年改"團體抗議,一度蒙上陰影。但是這12天來,許多熱情地台灣民眾支持,卻創下了許多台灣賽事紀錄。
台北當初在舉辦世大運時,並不是受到多方的期待,而是有許多對此不信任的聲浪。上一任的台北市長郝龍斌,在任內興建了許多主要場館,但有些場館當時被指責花費太高預算,或是設計上有問題。
等到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後,他大力地將許多不必要的預算砍除。原本的主場館"台北大巨蛋"因為弊案叢生,讓他最後決定改變開幕式的場地,並大幅地變更既有賽事規劃。霎時間,各界都對世大運順利開幕充滿悲觀,許多輿論也質疑可行性。
台北教育大學體育系教授李加耀,就向BBC中文表示,從結果來看,這次的世大運異常成功,但也讓人意想不到。因為台灣許多政治人物長期缺乏對體育關注,但還是在最後一刻動員,上緊發條。就他長年下來觀察,這屆世大運無疑是他生涯最成功的一次國際賽事。
國立台北體育大學教授盂峻瑋則認為,當初柯文哲接手世大運主辦時,感覺有些"心不甘情不願",前後任市政府陷入口水戰。然而在最後還是承辦下來,順利帶起熱潮,也拉抬自身的聲勢,確實是"因禍得福"。
以高達87%的每場平均上座率來說,在台灣的各項職業賽事可以說是"天文數字",就連台灣最受歡迎的職業棒球運動,也都無法達成,在這一屆的賽事中,處處都可以看到許多"體育狂熱"現象。
除了傳統台灣人愛欣賞的棒球、籃球等項目外,這一次的世大運包括各項田徑項目,舉凡短跑與標槍等、還有羽球與排球等,都因為台灣選手有好表現而刺激到觀眾數量,紛紛出現許多門票搶購潮。
李加耀說,這次他看到很多體育界、教育界人士自發動員,協助賽事運作,讓他相當有感觸:"台灣社會氛圍還是苦悶,整天受制於政治紛擾,因此民眾看到體育賽事的好表現,某種程度也轉移了對社會的不滿"。
但李加耀也認為在賽事上,沒有一個順利運作的統籌單位,讓很多業務都各跑各的:"橫向聯繫是我們需要改善的,我們經驗還是不夠,但這屆評價我還是很正面的"。
盂峻瑋則認為,台灣這次主辦讓台灣人被壓抑的情緒可以得到釋放,相對地台灣選手也受到在地觀眾鼓舞,相輔相成下表現也更積極,"這是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匯聚。
台灣身為主辦國,也在"自辦項目"上拿到不少獎牌,盂峻瑋說,如滑輪溜冰或是棒球,下一屆應該不會出現,台灣濕熱天氣也讓外國選手需要適應,都是因素,但還是期待選手們能在亞運、奧運有更好成績。
中國跟台灣尷尬的兩岸關係,過去運動場上即屢見不鮮,在這次的世大運中亦然。中國大陸當局決心將重心放於天津舉辦的全國運動會,而僅僅派遣為數不多的選手團來台灣,形成一種"變相抗議"局面。
在賽事方面,傳統體育強國的中國代表團也只有拿下9金,相較於2015年韓國光州世大運的34金,中國代表團異常低調,且不論是在開幕還是閉幕式,中國代表團最後都選擇不出席。台灣官方僅回應尊重選擇。
李加耀說,這一屆世大運確實在台灣社會氛圍與運動認同上有很多正面經驗,也找回了台灣人的信心。盂峻瑋則認為,熱潮確實有,但能持續多久還要觀察:"很怕又是四年一度的世足賽,台灣人等熱潮過了對體育熱誠也消退"。
隨著世大運落幕,台灣難得的體育熱潮暫時停歇,網路與輿論從當初的不看好到現在好評不斷,這樣的反差確實相當巨大。
李加耀說:"體育賽事的正面積極性是很夠的,漢城當初就是辦了奧運,拉抬韓國國力,日本1964年奧運也是"。而這屆賽事,也讓台灣分裂的政治生態暫時融合,或許也是體育凝聚國力的迷人之處。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