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靈魂成灰燼 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靈魂與灰燼: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書中也附上大事記提供讀者對照作者經歷以及政治、文化的發展,理解白恐歷史的全貌。(記者陳昱勳攝)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合作出版的《靈魂與灰燼: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擔綱主編,在超過兩百本書籍中,精選47篇作品,43位作者,近90萬字規模,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與口述,透過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等7類作品,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肌理。

人權館表示,散文選分為5卷:「雪的重述.萌」收錄陳列、楊逵、葉石濤、柏楊4位曾入獄的作家留下的記述文字,橫跨1950至1970年代,以及從鹿窟事件受難者陳政子到排灣族詩人莫那能,橫跨鹿窟案、鄒族案、四六事件到原住民族處境,呈現幾十位少年少女因時代牢獄所付出的青春代價;「地下燃燒」從作家藍博洲撰寫的〈白色恐怖的掘墓人〉中,客家子弟曾梅蘭尋得兄長徐慶蘭之墓揭開地下黨的歷史談起,接著藉由政治受難者陳明忠、吳聲潤、陳英泰等人的故事,重回228現場與了解1950年代左翼思想。

在「她的花並不沉重」中,收錄了季季、唐香燕、蔡烈光、吳俊宏等作家文章,分別描述受難者或者家屬的際遇以及殞落,突顯了女性的位置與視角;「原地流變」包含身體與特務兩主題,從政治受難者蔡德本到紀錄片導演廖建華,描述遭逮捕、審訊、刑求的身體以及精神痛楚的人們;「失落的故鄉」收錄了沒有故鄉的死者或流亡者故事文章,包含郭于珂筆下的馬來西亞籍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以及彭明敏、唐培禮與謝聰敏等人描述泰源事件與逃亡海外的文章,見證1970年代的風聲鶴唳。

白恐受難作家陳列的散文作品〈藏身〉,描寫的是他1976年出獄後在社會上謀生、立足經過,也是許多政治犯的縮影,陳列說,出了監獄大門並非完全自由,而是持續的被監控、防範,甚至隔離,連求個藏身之所都是個辛苦的過程;另外〈陳政子訪問錄〉中,主角陳政子在「鹿窟事件」中失去父親與兄長,當年12歲的她,事件發生時也被軟禁與審訊,陳政子說,人權館找上她時原不想透露過往,每當回想當年所發生的事時心裡總會非常激動,但如果不說,就沒有留下能讓後人知道的歷史。

春山出版表示,散文選引領讀者認識過去的重大白色恐怖案件如台大與師範學院的四六事件、形同滅村的鹿窟案、共產黨支部在台灣各地的發展與瓦解、牽連一百多名師生的澎湖煙台聯中案、綠島再叛亂案、柏楊案、台獨案、民主台灣聯盟案、海軍白恐案與美麗島事件等。胡淑雯表示,許多作者並非專業作家,但這些受難者與家屬記憶事件的方式與過程,人格的穿透力以及所帶來的見證力量,本身就帶有相當強大的文學性。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