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技業主流 除了中國什麼都可以

許多西方科技公司為降低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選擇「中國加一」策略,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也在試圖尋找中國的替代方案。(路透資料照,美編組合成)許多西方科技公司為降低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選擇「中國加一」策略,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也在試圖尋找中國的替代方案。(路透資料照,美編組合成)

中國+1再升級 從產品組裝擴及重要機械與零件工廠都撤離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二○一八年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許多西方科技公司為降低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選擇「中國加一」策略。《華爾街日報》報導,隨著美中緊張關係再度升高,許多西方科技公司正加速將生產撤離中國,並尋找其他國家的供應商,「除了中國什麼地方都可以(Anything But China)」已成為他們的最新策略,凸顯全球科技界在兩大強權間加劇分化。

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會長王壽苔表示:「大家都在試圖尋找中國的替代方案,科技公司正在重新設計他們的業務,不再有『即時生產』策略,有人將他們的新策略稱為『以防萬一』。」

西方客戶要求供應商 赴境外設廠

這個趨勢為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提升其價值鏈提供了機會,也推動中國供應商以更快的速度向海外擴張,許多中國供應商應西方客戶要求在境外設立工廠。

標準普爾近日發布報告指出,與第一波多角化不同,當時科技公司只是將產品組裝撤離中國,目前這波則涉及到將生產感測器、印刷電路板和電力電子等零件的工廠撤離中國,這類行動涉及對機械和零件的大量前期投資,使得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變得更為持久。

中國因COVID-19疫情實施嚴厲的防疫封控措施,導致從iPhone到汽車等各類產品的生產陷入停頓,也引發大量西方公司從中國撤離到越南和印度等地。

川普重返白宮 加速外企脫中壓力

此後,美國和中國針對誰掌握未來最關鍵技術而展開的較量,加速了這個轉變。科技公司高層主管認為,川普重返白宮後將加大企業出走中國市場的壓力;川普宣布對中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十%關稅,並揚言進一步提高關稅。

中國美國商會先前發布的年度調查顯示,三六○多家受訪企業中,有三十%表示正考慮或已開始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約四分之一的科技和研發公司表示,已開始將供應鏈撤離中國。

東南亞在勞動和能源成本方面與中國類似,隨著西方科技公司將其最先進的晶片、AI伺服器和消費電子設備的生產和組裝轉移至此,該地區正在蓬勃發展。東協數據顯示,二○二三年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達二三○○億美元,遠高於二○一八年的一五五○億美元。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