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對和解充滿恐懼?

 這陣子在網路上流傳著柯文哲陣營總幹事姚立明,在造勢場合中解釋自己為何接受此一職務的緣由。當他說到出身深藍家庭的他,聽見被歸類為墨綠的柯文哲說:「即使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卻可以有共同的現在與未來。」

但是換一個場景,連戰與郝柏村相繼指責柯文哲的祖先是皇民、漢奸,這樣的言論不僅扭曲事實,污衊他人人格,最終目的還是要激出台北市那群死硬深藍鐵票的仇恨;而馬英九與郭台銘也先後以「中韓簽訂自經區條例」及「不願繼續在台灣投資」來恐嚇台灣的選民,讓選民們心生未來還會比現在更糟的恐懼。

國民黨的選舉策略一向是尋求激起對未知的恐懼與仇恨,不管是當年趙少康的「外省人被趕入海」說,或是現在的這些醜化恐嚇作為,全部是為了激起人民,特別是特殊族群的負面情感。

但負面情緒也許可以讓大眾對於競爭對手產生反感,但並無法讓自家產品更受歡迎;也因此除了美國漸趨極端化的選舉廣告外,大部分的廣告都是尋求激起消費者正面的情緒:不論是歡樂、幽默或是和解。

在電影「全面啟動」裡,主角在討論如何改變他人想法時,說:「我認為正面情感每次都能贏過負面情感。我們都渴求和解,渴求情感宣洩。」這本是人之常情。但,我們還要讓那些過去的莫名其妙仇恨與恐懼,支配多久我們與孩子們的未來呢?

(作者任職補教業)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