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化中國第一人

今天12月17日是胡適的生日。中國近百年來有兩大思潮影響國家發展,一個是五四時代的新文化運動,另一個是共產主義,前一股思潮集結了一批五四文人,而後一股則又將五四文人沖散,成了兩群不同陣營的人。五四運動興起以後,要能看出民主與科學是新中國該走的康莊大道,並不困難,但共產黨興起以後,要能抗拒思想與社會革命的誘惑,就不容易了,而在做出這樣選擇的五四文人裡,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胡適。

在那個動盪的大時代裡,有影響力的文人很難抗拒政治的誘惑,總是想要離開書房與教室,加入改造國家的行動行列。問題是干預政治以後,在那樣連奸巧政客都未必能夠全身而退的混亂時代,入世問政的文人很難不粉身碎骨,身敗名裂,但胡適卻是自始至終,跟政治與政客保持著若即若離,參與卻不被淹沒的關係。蔣介石不是好惹的人,但胡適能夠伴君如伴虎,不卑不亢,平安到老,可謂充滿智慧。

1949年,中國易幟,五四文人面臨留在原地還是渡海來台的選擇,當時五十八歲的胡適,因為自始至終未曾憧憬過共產主義,也已與蔣介石政府打交道,選擇並不困難。但像周作人,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選擇了共產黨,從此命運截然不同。更有許多性格激進,被馬克思那一套迷得團團轉的文人,五四之後栽了進去,越陷越深,四九年以後只能被淹沒在紅色洪流裡。

胡適一生另外一個重大的離開中國的決定,是1910年,十九歲時,決定投考庚子賠款留學,幾個月後他搭上了輪船,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改變了中國。在此之前,胡適在上海的中國公學讀了幾年書,邊讀邊玩,也曾換學校,並無固定志向,但同時他在少年時期也展露了寫作才華,經常在學校刊物寫文章,而且是以白話文書寫。胡適在少年時期就有過人的批判思考能力,我記得高二時讀《胡適文選》,印象最深的是他從十五歲開始不相信鬼神之說,影響了十六歲的我。

胡適到美國本來讀農業,後來轉到哲學,可見他剛出國時還不知道生涯方向。胡適在哥倫比亞大學受教於杜威,接受了實用哲學的觀念,也同時接受了美國式民主。在美國留學七年,奠定了胡適的思想基礎,特別是自由主義思想,這恐怕也是後來,當中國知識界被共產主義席捲之時,他一直敬而遠之的原因。

胡適在1917年回到中國,從這年開始,一直到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第一次是甲午之戰),這二十年中間,胡適的主要工作是在北京大學任教,一直當到了文學院院長。在此同時,他也持續辦刊物,寫文章,比如著名的《新青年》、《新月》、《獨立評論》等,鼓吹各種新思想。當然胡適最重要的文章,是1917年在《新青年》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吹響了中國白話文革命的號角。

胡適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當然就是讓中國人開始「我手寫我口」,擺脫文言文的桎梏,當時他只有二十六歲。後來胡適開始走紅,到了三十歲,已經是名滿天下的文人。

從二十六歲到四十六歲,胡適在北大任教,也從事中國哲學與古籍的研究。胡適的學術研究,眼光獨到,思慮精闢,經常提出前人沒有想到的看法,這跟他的西方哲學訓練應有很大的關係。當然,胡適思慮周密嚴謹,面面俱到,這也是一個明證。

大約在1937年前後,胡適開始介入政治,主要從事外交,幫蔣介石政府出使美國。整個中日戰爭,他都待在美國,一直到戰後才回到中國。沒幾年中共得勢,胡適又到美國尋求支援,但美方對蔣介石已經失望,甚至後來還打算扶植胡適,取代蔣介石。胡適當然對此沒有興趣,其實在此之前,蔣介石也多次想要借重胡適的聲望為自己的政權加分,但胡適都謹守界線,未被染指。

來到台灣以後,胡適又活了十四年,過世的時候是中研院院長。胡適在台灣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暗助《自由中國》雜誌,甚至鼓勵雷震組黨,並連署反對蔣介石三連任總統,維持了他從五四時代以來對於進步思潮的信仰與主張,非常不簡單。

百年中國,並未出現什麼大思想家,即使是胡適這樣的看板人物,所做的一切,也只是把西方思潮引薦到中國來。然而光是寫文章啟蒙民眾,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胡適的文筆,流暢清楚又平實,吸引了大批讀者,是他能夠發揮影響力的重要因素。胡適的寫作,基本上以評論為主,雖然也有文學創作,但成績平平。

胡適雖然思想前衛,對於傳統家庭價值卻是不忍破壞,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位沒受過甚麼學校教育的太太,雖然兩人背景與個性相差極大,他始終沒有甩掉妻子。

高傲的李敖沒佩服過什麼人,唯一能讓他折服的,就只有胡適,因為胡適是百年文化中國第一人。

< 資料來源:沈政男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