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士,小教士…

 

小教士,小教士…
從柯醫師勝選後種種表現來看,過於專業,長期處於封閉職場系統人士,是否適合擔任政府行政首長,似有略加闡釋之價值。(記者黃謙賢攝)

本次九合一選舉落幕前後,我曾針對台北市長選戰部份表達兩點看法。其一是兩位主要候選人居然都是全無從政經歷,從未擔任政府公職的新手,可視為政黨政治的悲哀。其二是過於專業,長期處於封閉職場系統人士,是否適合擔任政府行政首長。

如今選戰雖已成為過去,但從柯醫師勝選後種種表現來看,上述兩點看法恐也不是杞人之憂,所以似有略加闡釋之價值。

就第一點而言,選民投票選擇一位行政首長,取捨應是基於對候選人政治風格、行政能力和從政風評的認識;而政黨政治的功能,即是由政黨推出能讓選民認真檢視的人選。但本次台北市長選舉,兩大政黨所推出或支持的候選人在此方面均是空白,等於剝奪掉選民能做理性選擇的權利,也無異於硬要一人從兩位完全陌生異性中選擇其一成婚,所以堪稱是政黨政治的悲哀。政黨原該是篩選推薦候選人的角色,結果反成為被強勢外來非政治人牽著走。

最後的結果,即是多數選民只能基於浪漫的憧憬,或是對馬先生的積怨,乃至對另一候選人的不能接受,而選出一位對之幾全無所知的柯醫師。「盲婚」的後果,即是台北市民全然無法預知其人會出現何種言行,未來又會表現何種施政風格。而柯醫師日來的若干動作,也已讓人略有不能放心之感。例如他決定「公投」方式,開放遴選若干市府局處首長,以彰顯其開放政府,全民參與新理念,就未必是正確的第一步。

舉一個簡單比喻,假定柯醫師是一位外科主任,他能否任由一群陌生外行人七嘴八舌,影響他任用誰擔任駐院醫師、主治醫師乃至手術室支援護士等角色?選擇市府團隊成員何等重要,豈能輕易「委外」?

柯醫師以不同於傳統政客姿態出馬競選,他的支持者和粉絲也期待他能有非傳統,能令人耳目一新,「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的表現。他本人恐怕也必須在某種程度上配合演出。他日來若干「非典」獨特言行,這或也是原因之一。但這也可能成為一座陷阱。

求新求變心切,可能不知不覺成為標新立異,再陷下一步即成譁眾取寵而弄巧成拙,或如英語所謂油漆地板而把自己漆困到尾角。

李前總統以「謙卑、冷靜、忍耐」期勉柯醫師,國人或該另贈獻他兩句警語,「急行無好步」和「謀定而後勤」,以免急求表現惹來一身螞蟻。縱使真是獅子,最好也能避免螞蟻上身。

再就第二點而言,從事某一行業享有盛名,然而該行業和廣大社會並無太多交集的專業人士,一旦面臨專業之外其他領域事務,其認知往往反不及一般水準,甚至薄弱到近於幼稚無知。此所以某些行業傑出人士是否即適合擔任政府行政首長,也該是一很好議題。柯醫師選後的若干言論,應也不免引發這方面的憂慮。

要知台灣處境險惡,正面臨日形急迫柔性併吞危機。縣市首長雖是地方官員,也必須保持清晰敵我意識和必要的警惕。本文即聊舉數例,以顯示柯醫師此方面不足之處。

例如他自稱去過中國十八次,自信對中國及中國人民有一定(程度)了解云云。但極權國家真是如此容易了解?歐美各國曾有不少知識不比柯醫師低,見識也不比他差知名人士,深度訪問當年的蘇聯之後,得到的印象是史大林統治下的赤色帝國正是人間天堂。走馬看花式的訪問真能產生了解?

例如他又聲稱赴中國參加蔣渭水研討會時,以溫和體諒姿態面對中方與會人士發現,「對方也不會太惡劣」,也並不表示他不想要你的命。

再如他聲稱台灣和中國相處之道,是「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這四個互相。現在不說其他三個互相,單說互相尊重。台灣對中國應是已夠尊重,遇有對方大員來訪,連自己的國旗都要藏起,換來的可有半分尊重回報?所謂四個互相若非柯醫師的場面話,就是他把所謂兩岸關係看得過於天真。

最足以暴露柯醫師對中國欠缺痛切認識的案例,應是他把中國的胡錦濤和華盛頓相提並論,認為兩人都「退休退得清清白白」,恍似全然不知這兩人退得乾淨之背景迥然不同。幸好柯醫師是人在台灣,他若是歐洲政壇人物,倘若失言對希特勒或其他納粹頭頭做出正面評價,只怕政治生涯也就此完結。

如今柯醫師即將就任台北市長,將來和對岸頭面人物接觸互動恐是難免,一年之後,更有可能在熱情粉絲擁戴下更上一層樓,從而主宰國家前途大方向。若一想到他所現出對共產黨之欠缺認識欠缺警惕,實不能不令人怵然而驚。

真希望對中國共產黨本質有深切認識,而又是台灣主體意識堅強的學者名流,能多多接近柯醫師,為他補幾堂課,以搶救他這方面的不足。

當年馬丁路德挺身聲討羅馬教廷掀起宗教改革,曾有人說過一句鼓勵也警惕他的贈言,意譯大致是「小教士,小教士,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有關切國家前途之士,或也應以這段話期勉驟膺大任的柯醫師。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