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大民小」仍未扭轉?

 

「官大民小」仍未扭轉?
日前佛光山寺副住持惠昭法師來到台中女子監獄宣揚佛法。(翻攝自人間社)

本月9日電視台播出一則新聞,內容是一位惠昭法師來到台中女子監獄宣揚佛法。畫面上只見法師在台上侃侃而談,身著整齊囚服女犯則排排坐在台下乖乖恭聆。這一場面當然也正如國人所時常看到,宗教或準宗教大人物到監獄演說宣揚教義,是獄方「教化」人犯活動之一。

上述這則新聞,乍看或無不良反應,覺得獄方約請名人大德以宗教感化人犯遷惡向善,並無不妥之處。但若細想恐即不難發覺其所反映,正是罔顧受刑人感受,肆意侵犯人權的威權作風,殊無異於昔日中學生偶犯過錯,落到少年組手裡,即迫其誦讀「總統訓詞」,同樣是以自己決定,強加於無力也不敢拒絕之對象。

獄方安排宗教或準宗教人物蒞臨開講,人犯一致參加,有無考慮到個別受刑人可能產生的委屈反感?例如上述惠昭法師弘揚的是他的佛法,但在場女犯之中可能有基督徒、伊斯蘭教徒或摩門教徒。她們被集合起來聆聽佛法,是否會有心不甘情不願,甚至信仰被褻瀆之感?

很可能的是獄方安排這類演講,名義上是採取志願參加方式。但對在監服刑人犯而言,「長官」的「實質影響力」是無時無刻而不在。是否能得到「表現良好」評語而獲得假釋,能否不遭受特別對待被修理,在在掌握於「長官」手裡。獄方以「教化」為名舉辦宗教色彩演講,恐沒有人犯敢抵制拒絕參加。

另有一個疑慮,即放任宗教或準宗教頭面人物來監所「宏法」,有無可能是獄方在做人情,逢迎討好具有雄厚社會基礎團體,或是此類團體挾其潛在威勢要求進入監獄宣教,獄方又不便甚至不敢拒絕,而無辜人犯即成為犧牲品,被趕鴨上架「上大課」接受洗腦?

很值得注意的是,本文開端提到的那位惠昭法師,職銜是佛光山副住持。佛光山是何等份量宗教團體,大和尚星雲比丘和政府高層關係何等熱絡,應是國人所熟知。該法師出現在台中女監宏法,有無可能其所屬教團的「實質影響力」也是因素之一?

更深的一個疑問是,政府固然有權監禁犯罪定讞人民,剝奪其人身自由,並合理規範其生活作息,但政府有無資格、有無立場教化在監人犯?

「教化」這一字眼,即含有濃厚威權意味,可說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統治思想的產品。歐美文明法治社會,似只有監禁觸法國民,並無「買一送一」,又對之施行思想教育之現象。國人若多看幾部監獄背景美國影片,當會發現劇情展現的監獄生活,未見有牧師、神父登台佈道,人犯集合聆教鏡頭。獄方兼具教化權威,恐僅是人權觀念仍甚薄弱國家之獄政特色。

即使兼負教化人犯任務這一觀念並不惡,且獄政法律也有明確規定,足能「依法行政」,但教化的先決條件,必須是教化者的道德人格高於被教化者,能讓後者由衷敬服,教化才能生效,否則滿嘴仁義道德大道理,也只有讓對方覺得是在演戲,徒增輕視而已。

昔日胡適曾譏諷國民黨的「訓政時期」,指其自身所作所為都不足為訓,何能訓育人民?今天台灣獄官獄吏的人格操守,大概也很難讓各色服刑人犯敬服。要談教化,最好先從自身做起,把自己先教化好。佈道大會式的教化活動,更該停止舉辦,以尊重不同信仰者的感受。

監獄如此,檢調司法亦然。握有權柄者應了解台灣是政教分離國家,人民也有多種不同宗教信仰,不宜把自己的宗教理念宗教偏好摻進經手案件,避免予國人以政教不分,藉機推薦代言之感,不能因為自覺「比你大」,即不顧人民感受。

日前報載有李姓男子涉嫌與未成年少女性交被起訴,承審法官認為他犯後有和解誠意,且未對少女造成重大身心傷害,乃引用佛教《地藏十輪經》「若犯輕罪,應輕治罰,令其慚愧,懺悔所犯」經句,對其從輕判刑。

該法官斟酌案情選擇輕判被告,並無濫權不妥。但他判決時援引佛經卻是「蛇足」。原本他依法言法下決定即可,不需要解說所依據是哪門宗教,何種經典,以免貽人以夾帶自身信仰之譏,也避免讓非佛教國人看到後感覺不舒服。

更可議的一樁案例,是數年前有電視台跑馬燈所映報,某高中男生拖累少女受孕墮胎,被檢察官判罰抄寫佛教《心經》萬遍。此事若是屬實,則真堪稱是奇聞兼醜聞。本文即將其極端不妥之處,列述如下。

其一是檢察官罰人抄經,有無法律依據?該檢察官能罰人抄寫《心經》,換一檢察官是否也可強令人抄寫《聖經》、《摩門經》或《可蘭經》?如此則是否法律與宗教不分,檢調司法可以向被告強迫灌輸自身的宗教信仰?

其二是涉案男生若是信仰佛教之外其他宗教,則罰他抄寫《心經》,是否已冒瀆到宗教信仰,讓他產生沉重屈辱感甚至罪惡感?

其三是《心經》計有260字,其中且不乏筆畫繁多或冷僻之字,抄寫一遍即約需半小時。該生即使每天花5小時抄寫,也只能抄10遍之多。1萬遍要抄到何年何月?每天花費5小時抄經,又會不會影響其正常作息?該檢察官罰抄萬遍之前,有無用大腦想想?

本文所舉諸案,都非情節重大嚴重危害社會事件,或不免有大驚小怪,危言聳聽之嫌。但台灣官大民小,握公權力者可以任意擺佈人民心態仍是根深蒂固。國人若不處處留意嚴加檢視而「除惡務盡」,則恐台灣距離真正民主法治社會仍很遙遠也。

此亦即撰寫本文用心之所在。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