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紀念:台灣全島一統格局初成(1915)

 Formosa_1901_Davidson

圖一: 1901年的台灣地圖,紅色線是「隘勇線」,它分隔著日本完全控制之地區與原住民領域。”Formosa from the latest Japanese government surveys.” 1901. Map in James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London/New York, Macmillan , 1903.

Heute dagegen werden wir sagen müssen: Staat ist diejenige menschliche Gemeinschaft, welche innerhalb eines bestimmten Gebietes – dies: das »Gebiet« gehört zum Merkmal – das Monopol legitimer physischer Gewaltsamkeit für sich (mit Erfolg) beansprucht.

Today, however, we have to say that a state is a human community that (successfully) claims themonopoly of the legitimate use of physical violence within a given territory – note that ‘territory’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e.

Max Weber, 1919

理蕃事業到此即為最終良果。永久不忘。

《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月15日

一百年前被視為應該「永久不忘」的大事在今天好像沒什麼人注意。

 

這件事造就了一個政治地理結構,而若沒有這個結構,2014年11月底的縣市長選舉結果的地圖或許是這樣:

2014_Taiwan_election_hypo
圖二: 根據1901年隘勇線切割後的台灣2014選舉結果圖。選舉結果圖取自:cba Tjs2012之作品

當然,這是半開玩笑的:歷史是眾多變數造成的,畢竟不能以「假如」去推想。這張圖只是為了突顯:現在台灣全島皆由同一個政權統治的現實構造是晚近某個歷史過程所造成的。此處所謂的「晚近」是相對於台灣數千年的歷史。

遺世獨立的海島,原住民部落組成的拼圖

關於四百年之前的台灣歷史,我們所知的極其有限。但我們幾乎可以確言:自台灣有人居住以來,這個島嶼在絕大部份的時間內並不是由單一政權管轄。

沒有任何證據能告訴我們說,台灣原住民曾經組成全島性的政治構造。而且,從原住民的技術能力(含資訊傳遞的方法)、人口組成、經濟型態與世界觀(含政治觀念)等方面來看,他們極難在本島錯綜複雜的地理環境中創造出這種政治構造。

最有名的「大肚王國」位於中彰投地域。它形成於特定的地理空間之中,那種「部落共主」式的鬆散結構限制了其擴張能力。即使有某位「大肚王」夢想征服世界(台灣)而建立一支強大軍隊,這位台灣版成吉思汗也不太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這個計劃,甚至他的孫子都未必能夠達成祖父遺志。我們等一下會看到,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難以達成並不等於「絕不可能」。假如台灣遺世獨立的狀態持續到今天,亦即讓原住民多擁有四個世紀,繼續獨享這個空間,那麼,來日首批上岸的外來者可能會被「台灣聯合王國」的軍警逮捕——喔,不對,國名不可能是台灣,也不會是福爾摩沙,而是以某種原住民語命名,這個假設中的國名或許意指「神寵之地」或…「海中樂土」等等。可是,您是知道的:這種事絕不可能發生,因為接連來到的殖民者改變了一切。

荷蘭殖民地:紅毛番的嘉南平原

從現在算起的九年後,亦即在2024年,我們應該會記得為荷蘭人在台建立殖民地舉辦紀念活動吧?距今390年前,他們從「低地國」來到日本人所謂的「高山國」,在當年還是個海灣的台南市安平區落腳,以此地為中心據點,向內陸擴張勢力範圍。彼時的荷蘭是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在來到台灣之前,他們已經發明了顯微鏡與望遠鏡。雖擁有種種技術優勢,荷蘭人在台的三十八年期間內並未佔領全島

圖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離職職員於1652年繪製的台灣地圖。由地名標示可見,荷蘭人的主要控制區域僅限於西南沿海地帶。Caspar SchmalkaldenInsula Formosa (福爾摩沙島). Via Gotha Research Library/Wikimedia Commons.

寬鬆而言,荷蘭人勢力所及的範圍圍繞著島嶼中央的山區,在平地勉強構成一個環狀。在這個其實是斷斷續續的環狀地帶,他們的有效控制範圍頂多僅止於濁水溪到高屏溪的平原,另外還有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得的雞籠、淡水兩個要塞地及其周邊;其它的地方則只能算是被他們間接統治(請參閱中研院台史所的「部落集會區」地圖)。山區則幾乎百分之百是原住民的天下,因為一進入山林作戰,荷蘭人的武器優勢頓失,處境比三百年後在越南叢林中的美國大兵更悽慘。

荷蘭在台灣建立殖民地之首要目的是在這個島嶼擁有據點,便利荷蘭東印度公司跟中、日貿易往來。土地的擁有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次要事項,所以他們部署在台灣的部隊相當有限。其兵力盤據一方有餘,但絕對不夠他們持續地投入於征服與佔領。曾在台灣北海岸建立兩個要塞的西班牙人也一樣。由於兵員人數不足且缺乏來自菲律賓的奧援,西班牙軍隊在荷蘭大舉進犯時,寡不敵眾,無奈地讓出雞籠、淡水。幾年之後,這個故事的加強版在南台灣的荷蘭基地上演。

Passion: 慕容理深のblog | 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