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與蔣經國


(2015-03-27民報社論)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過世後,政治功過被拿來與同年出生的李登輝做比較,然而從李光耀的領導風格,以及他為新加坡所選擇的發展道路來看,其實更適合與蔣經國相提並論。

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後,因為面積狹小、資源貧乏,如何發展經濟、維持生機,便成了總理李光耀的最大挑戰。李光耀上任後,選擇製造業、交通運輸與金融服務業為三大發展方向,透過吸引外資、開拓出口等手段,讓新加坡的經濟成長一飛衝天。同時期在蔣經國統治下的台灣,經濟成長也保持兩位數,與新加坡同列亞洲四小龍。

李光耀與蔣經國死後都受到不少人懷念,而最常被提及的理由,就是兩人造就了經濟奇蹟。新加坡與台灣的經濟發展背後,都有社會穩定、教育提升與人民勤奮等共同因素,而為了這樣的發展條件,李光耀與蔣經國都採取威權統治手段來達成,這也是兩人最受批判之處。

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長期一黨獨大,在野勢力被嚴重打壓,馬共與反對黨人士都曾被驅逐出境,長年無法返鄉。李光耀更箝制媒體,報紙與電視台只能淪為政府的傳聲筒。而為了遏止犯罪,李光耀深信嚴刑峻法的功效,絞刑鞭刑統統出籠。蔣經國則是更恐怖的李光耀,情治背景出身的他,統治手段更粗殘,對政治菁英亂關濫殺,對一般人民綿密監控,理由都是為了維持政治穩定。

新加坡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與歐裔四大種族,李光耀上任以後,獨排眾議,在教育上選擇英語做為第一教學語言,其他母語並重,本來用意是避免獨尊七成人口使用的華語,以促進族群融合,卻意外讓新加坡人更容易與世界接軌。反觀蔣經國,台灣在他統治下,北京話成了唯一的國語,硬生生將台灣人的母語之根從土地拔除。

李光耀雖然在英國念大學,卻相信儒家思想與所謂的亞洲價值,曾在學校推行儒家教育,將君臣父子那一套倫理思想植入人民內心深處。李光耀的思想教育出發點還是為了維持政治穩定,圖新加坡之富強,但蔣經國在台灣推行的大中國教育,卻更有把台灣當成工具,遂行收復中國失土之目的。

李光耀在1990年卸任總理,蔣經國在1988年過世,而同樣歷經幾十年獨裁威權統治的新加坡與台灣,卻在此時分道揚鑣。有錢以後的新加坡人,繼續在李光耀的代理人統治之下,累積財富,有錢還要更有錢,但台灣人在經濟發展之外,更要爭取政治自由。

蔣經國在統治後期轉念,願意認同台灣,並同時在政治上鬆綁,而李光耀始終相信高壓統治,這一點是理解兩人統治風格,以及台灣與新加坡根本差異的關鍵所在。蔣經國的威權統治,本質上乃為了追逐中國夢,當他認清現實,知道統一無望,當然就願意給民主一個機會;而李光耀的鐵腕專制,為的是新加坡的富強,沒有國家認同問題,於是當新加坡持續在經濟上發光發熱,他自然更加相信所謂的亞洲價值,鄙夷歐美式民主。

台灣有不少人至今懷念甚至相信蔣經國那一套高壓統治,這些人通常也會羨慕新加坡的乾淨、廉潔、秩序與效率,對李光耀充滿敬意。然而絕大多數台灣人都已清楚,所謂的新加坡模式、李光耀典範,即便再乾淨、整齊、有效率,都不值得台灣人犧牲民主自由與社會多元發展的代價來獲取。 

< 資料來源:沈政男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