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 民主與台獨

許信良日前接受中國《環球時報》專訪時,否認台獨是民進黨的建黨初衷,只說「實現民主」是建黨的動能以及奮鬥的目標。他並不否認民進黨內部存在台獨的理念/信仰者,只是認為它一直不是主流價值或主流力量。

首先,一九八六年九月廿八日圓山宣布建黨以後一片風聲鶴唳,轉折點是十月七日蔣經國與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會面時,提出解除黨禁的三條件:(一)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二)支持反共國策,(三)與「台灣獨立」派劃清界線。民進黨方面則由發言人尤清發表聲明予以正面回應,算是化解了一時的緊張。至於黨綱納入台灣共和國的目標,眾所周知已經是一九九一年的事。就此而言,許信良的說法似乎有所本。

民進黨創黨初期固然是「反國民黨的大雜燴」,以追求民主為最大公約數,但是不久以後費希平、林正杰、朱高正等要角為何相繼退出?當時的爭議莫不與統獨信仰有關。

個人認為,追索創黨精神不應侷限在一九八六年九月這個時點上面,往前包括黨外時代的「民主、自決、救台灣」,「台灣人出頭天」的訴求,以及往後的政治受難者團體組成、鄭南榕自焚所造成的壓力,民進黨終於在一九九一年把台獨公投寫入黨綱。

所以說,從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一年乃是民進黨「台獨論述正式制度化為集體目標」的強化期。黨綱文字雖經過辯論妥協,台獨的理想昭然若揭,怎能說它不曾是主流價值?

不過,一九九一年年底全面改選的二屆國大,民進黨的席次不到四分之一,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確立了「修憲而不制憲」的改革之路;從而民進黨在一九九二年的二屆立委全面改選,就改為「多談公共政策、少談意識形態」的路線,接下來許信良和施明德兩位主席領導轉型,該黨的台獨論述當然就進入(退回)「現狀描述」的務實(或模糊)期了。

整體而言,民進黨的轉型可以說是在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台灣化」路線取得勝利的背景之下,以及愈接近執政、愈感受到北京和華盛頓的壓力之下,所做的調適,不能簡化地說是背叛黨外時代以來的理想。

民進黨是不是台獨黨?恐怕不是他們自己說了算,陳水扁選總統之前雖然處理了台獨黨綱,但是競選期間仍被對岸的朱鎔基一再公然烙印為唯一的台獨候選人,結果不是也當選了?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