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論》中國新絲路戰略與台灣之路

對台灣而言,一個強大的中國不僅僅只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場噩夢。

  • 星期專論

    星期專論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亞投行爭議,暴露的不只是馬的獨裁黑箱決策,更令人頭皮發麻的是,馬政府對於國家安全戰略的評估能力,幾乎已完全喪失。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

認清局勢,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首先我們要問的是:中國主導亞投行所為何來?背後是否有亞太區域政經戰略的整體布局?亞投行對台灣的影響如何?台灣的戰略選擇是什麼?強大的中國對台灣的生存更具威脅,我們的因應之道又是什麼?種種問題都值得我們探究。

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顧名思義是要「提供貸款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基礎建設」,既「做善事」又有工程開發的巨大利益,所以廣受各國歡迎而紛紛加入。但細看之下,亞投行並不單純,我們必須將亞投行放入中國的新絲路經濟戰略「一帶一路」來看,或許會比較精確。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指的是三月二十五日由中國國務院發布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簡稱「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連接亞太、中亞和歐洲,核心發展區域是中國的西北和西南地區,中國計畫加強沿路的基礎建設、消化過剩產能和帶動西部地區的開發。「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是以中國沿海省份為核心,配合發展中國和東南亞、中東、北非與歐洲的經濟合作。

在中國的新絲路戰略下,亞投行的角色功能就很清楚。中國力推亞投行當然有多重戰略意圖。

亞投行的戰略意圖

一、與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IMF互別苗頭:中國經濟實力增強,開始展現大國之姿,頗有以「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的企圖,欲重新制定國際經濟秩序和遊戲規則。亞投行是為「一帶一路」鋪路,與各國親善交往,假「援助開發中國家」之名,在亞洲另立「經濟俱樂部」並成為領頭羊。中國力推亞投行,其實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仿效美國的IMF,只不過這回中國要自己做老大。

二、與東南亞周邊鄰國「敦親睦鄰」,降低其對中國的疑懼,並帶動中國西部發展:亞投行預計向各國籌措一千億美元,中國準備投入五百億美元,美其名是為開發中國家提供貸款、發展基礎建設,包括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和通訊等。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各國躍躍欲試就是為了付一點「入會費」,期待日後有「包工程」的回饋機會。

中國當然也不是吃素的。中國處心積慮布局,是寄望東南亞國家對中國開放市場,同時建構交通網將天然資源輸送至中國,促進西部發展。

據「經濟學人」報導,緬甸與昆明間已經通了石油和天然氣,中國電訊巨頭聯通也完成雲南和緬甸的光纜鋪設工程。昆明到寮國邊境正開通隧道、建立直達公路,昆明到中越邊境河口的鐵路今年也將完工。

「經濟學人」指出,無論是貿易或軍事壓力,中國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在區域內的壟斷地位。如果這些國家的經濟依賴中國,那麼他們就不會在海上領土糾紛上進行抗爭。這就是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經濟援助的政治戰略。

三、以「一帶一路」戰略對抗美國「重返亞洲」戰略:降低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然後增強國力成為亞太區域霸權,最終把美國勢力逐出西太平洋。

據「攻勢現實主義」理論大師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觀察指出,攻勢現實主義一直是大國的生存之道。只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它一定會循著攻勢現實主義的邏輯來推動其對外政策,並仿效美國統治西半球的模式,圖謀稱霸亞洲。

米爾斯海默說:「十九世紀,美國把歐洲列強趕出西半球,中國將來大概也會想把美國趕出亞洲。」

問題是:美國會屈從中國的區域霸權野心而退出亞太地區嗎?美國在此區域有龐大的國家利益,以及對日韓台和東南亞國家的誠信原則,因此,美國對中國的圍堵與競合戰略大概也不會鬆手。

台灣的生存戰略選擇

米爾斯海默認為,生存是國家的最高目標。若是弱國扈從強國,強國就可自由地加強實力,也就更威脅弱國,弱國生存將更不易。所以中國的鄰國必須做出關鍵選擇:若非選擇扈從,依附中國,就是加入美國制衡中國。

美國也是強國。但美國是民主大國,也不像中國對台灣有併吞野心。台灣的生存戰略選擇,當然應是加入美日和亞洲民主同盟。

換句話說,台灣必須徹底拋棄「依附中國」的思維,重新調整國家大方向和經濟發展政策,並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同時,加速民主改革工程,積極發展自立自強的經濟實力與國防實力。

失去經濟的獨立自主,最終我們也會失去政治的獨立自主。若繼續馬英九和中國國民黨的「扈從中國」戰略,最後一定會讓台灣走向亡國之路。

米爾斯海默說得沒錯。對台灣而言,一個強大的中國不僅僅只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場噩夢。擺脫中國,正是擺脫噩夢的開始。

(作者王美琇為專欄作家)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