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美國會演講一箭三雕

首相安倍晉三成為日本第一位到美國國會聯合會議發表演講的首相。

二戰結束,日本成為美國的盟國。美國對盟國的一個特別待遇是,盟國的領導人可以受邀到國會聯合會議發表演講。自從丘吉爾在二戰中(1941 和1943年)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後,在未來的七十年裏,共有110多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在國會聯合會議演講。日本作為美國盟國,即便後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也一直等了七十年,首相安倍晉三成為日本第一位到國會聯合會議發表演講的首相。

站在歷史關頭的「新日本」

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從「獨佔鰲頭」的架勢跌落進「荒廢的十年」。進入21世紀,日本在政治、經濟和社會諸多方面繼續流年不利:自民黨難以維持獨大地位,經濟持續低迷甚至出現負增長,人口老化加劇,勞動力銳減,甚至人口也在萎縮。2011年3月11日的天災和人禍更是給日本國運雪上加霜:東部大地震、海嘯、核電站洩漏事故以及後來政府處理過程中的拖延失誤,等等,殘酷地扼殺了經濟成長剛出現的好苗頭。在此期間,一個日顯老態龍鐘像的日本又被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超越,日本國民自信心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

利用好站在世界權力最重要平台的機會,安倍晉三要展示一個「新日本」。為此,安倍首相精心凖備他的演講,其認真程度像是一個日本高考前的學生。他在訪美期間,每晚要練習。據他在演講前一天說,為此他的夫人昭惠都不要跟他呆在同一個房間了。

對安倍首相來說,挑戰主要來自於英文。作為二戰後出生、有機會在美國留學的新一代日本領導人,安倍選擇用英語來演講,當然有挑戰性。但這卻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由於二戰戰爭宣傳以及後來戰爭影片的緣故,高聲宣講的日語有可能達不到拉近美國聽眾的效果。再說,一個自信、幽默、講英文的安倍,確實能夠改變外界對日本政治家的成見:拘謹、呆板、沒有公眾魅力。利用語言上的發音差異,安倍巧妙地把他的名字和「艾貝」串聯起來,而後一個名字是林肯總統的小名,並由此引生出日本對「民有、民治、民享」價值的全面擁抱。

在四十來分鐘、2800來字的演講中,「自由」(free和freedom)出現了10次,「民主」(名詞和形容詞)共九次,「人權」兩次。安倍的價值取向清楚明白。他試圖想向美國展示在此歷史關頭,日本承諾重大的改革(主要涉及開放農業、改革公司治理結構、接納更多移民、提升婦女地位等),正在進行一個「大跨越」,再造一個更民主、開放、多元、國際化、提升女權的「新日本」。

為了強化他的信譽度和決心,作為保守的自民黨的總裁,安倍專門提到在二十年前他以「火爆」的熱情到議會大廈前抗議並阻止開放農產品市場。現在,他要倡導深刻變革了。

國內、國際政治連環

在安倍講話中,他提出的保證亞太市場「公平、具有活力、可持續性和免於任何國家的任性」,當然是針對中國而言的。而他提出的日本修憲和加強美日安保合作,可以建立更強的「威懾」來保衛和平,針對性就更清楚了。

儘管安倍首相在美國作演講,日本國內選民還是他的第一聽眾。他的首要政治目標是要讓日本人相信,他的政策、領導能力可以帶來日本的新復興。美國對他的尊重可以是一個證明。而美國的壓力和期盼,也可以成為安倍整合自民黨、贏得日本民眾支持的重要杠桿。畢竟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日本可以說不!」的保守派興風作浪而升的,所以安倍必須找到另外一個當下危機,來馴服自己黨內的反美情結、保證自己權力基礎。在安倍的演講中,儘管「中國」只被提到一次,其實,崛起而又繼續專制的中國是安倍演講的最大背景。沒有人明指,但每一位有政治敏感的人都心領神會,中國是屋子中間的大象。

不難理解,除去「自由」、「民主」的宣誓外,安倍演講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關鍵詞是「和平」(14次)和「聯盟」(13次)。安倍首相非常明確堅持,西方是「民主的冠軍」、「日本是西方的一部分」、是「自由世界」的一部分。儘管二戰中日本是戰敗國,日本接受歷史裁判並表示對美國的感恩,但作為自由世界的一部分,日本和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一道,「贏得了冷戰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作為一個「贏家」和世界上「第二大民主力量」,與美國創造了從敵人到朋友的「歷史奇蹟」,在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倡導下建立了美日聯盟,現在他要繼續夯實和加強美日聯盟。

日本承認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但願意與美國一起在「跨太平洋伙伴協議」裏面與美國一道「帶頭」,更願與美國一道「承擔責任」、建立「希望之盟」,保證世界的未來和希望來自於美國體現的民主價值觀。日本對美國關島軍事設施28億美元的援助、雙邊「防務合作指導意見」和有關海域的「三點原則」都是實質性的舉措。對日本來說,安倍訪美的又一成功是,奧巴馬總統明確表示,在尖閣島(中國稱「釣魚島」)問題上,美國支持日本的管轄權,而且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捍衛日本對它的管轄權。

在安倍講話中,他提出的保證亞太市場「公平、具有活力、可持續性和免於任何國家的任性」,當然是針對中國而言的。而他提出的日本修憲和加強美日安保合作,可以建立更強的「威懾」來保衛和平,針對性就更清楚了。

亞洲戰略格局重組?

中國崛起,美國重返亞洲,日本倡導自由世界的日美「希望之盟」,跨太平洋伙伴協議等重要發展,顯示亞洲、甚至世界的戰略格局正在經歷一個重組。

中國崛起,美國重返亞洲,日本倡導自由世界的日美「希望之盟」,跨太平洋伙伴協議等重要發展,顯示亞洲、甚至世界的戰略格局正在經歷一個重組。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日本正在努力成為美國領導的副駕駛,以新的雄心和能量,建立自由國家的聯盟。這將是以海洋國家為主體的民主盟國威懾和應對中國的新格局嗎?在多大程度上,日本能夠吸取歷史教訓,改善與東盟和韓國的關係,獲得他們的信任,從而提升自己的軟實力?中國將作如何的反應?中國與西方/自由國家的新較量是否已經開始又一輪?世界的未來和希望是在中國還是在自由國家?安倍首相提出了問題,似乎也指出了路徑。

安倍首相提出用「人類安全」代替「國家安全」,在他強調人道主義的同時,沒有迴避「歷史是殘酷的」教訓。這值得人類共同體,尤其是亞太共同體的居民回味。

作者介紹

夏明是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斯德頓島學院政治與全球事務教授。

< 資料來源:BBC中文網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