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困境的三個中國因素

台灣近年紛傳國際連鎖速食店因經營陷入困境而易主,前幾年有肯德基(二○○九年),去年有Fridays、漢堡王,近日連麥當勞也將以「找授權夥伴」的方式移轉經營權,公司稱此舉係屬全球經營策略之調整,但近幾年麥當勞在台營運不如以往,是眾知之事實。麥當勞在台第一家店於一九八四年(台灣經濟奇蹟期間)開張,至一九九七年就擴張到二百家店,幾以月增一店之速度攻城掠地,但二○○○年後鋒芒日漸式微。何以故?

影響公司經營績效之因素很多,然若深入加以觀察,台灣麥當勞所面臨者絕非經營層之怠慢,絕大部分係受到下列三個中國因素之衝擊。

一、台灣麥當勞所面臨的第一個中國因素,是台灣廠商二○○○年後的大遷移。數以萬計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把生產線搬移到中國,造成了今日低成長、低薪資、低消費、高失業的所謂「22K悶經濟」,實質薪資水準退回至十五年前。麥當勞擴張期的一九八四至一九九七年間,企業所得分配至受雇人員的報酬比率介於五十至五十一%,但到二○一三年已降到四十四.六五%;尤有甚者,分配給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一大部分低到22K之水準,三十至四十歲年齡層亦沒好到哪裡,而這一群又正是麥當勞的主要客群,換言之,主客群之收入受廠商西進之衝擊,實質收入枯萎,不得不走向路邊小攤,即或麥當勞經營者有七十二變,亦無法挽回這一群失去的消費者。

二、第二個中國因素,是滯留在中國的眾多台幹與台勞。台商大舉西進,帶去了大約一百至二百萬青壯年期的中階管理者、技術人員甚至一家大小。此一數字隨著台商投資規模擴大,只增不減。少了這一群人,也是麥當勞營收轉趨委靡的一大因素。

三、中國又是黑心商品、假貨、仿冒盛行無阻的國家。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一些台商久之亦與之同質化,「鮭魚返鄉」帶回餿水油、毒澱粉等食安問題。麥當勞也被捲入其中,與其他的外食業者同蒙中國因素之害。(註:其他如店面租金飆漲、勞健保費用上升等確也增添了麥當勞經營上的一些困境。)

顯然,台灣麥當勞三十多年之興衰史與台灣經濟是同步的,是一幅台灣由自主繁榮的「經濟奇蹟」到深受「中國磁吸因素」而邊陲化的縮影。

最近,中國又推出「一帶一路」、「福建自貿區」及「卡式台胞證」等措施,企圖進一步強化對台經濟之磁吸。面對此挑戰,當今及未來之政府,若仍醉心於「持續推動兩岸經濟交流」,那麼此波「麥當勞困境」還會持續地深化下去。(作者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及總統府國策顧問)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黃天麟

黃天麟
1929年出生於澎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 曾任第一銀行董事長、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國策顧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