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忠告都看不懂的國發會

連忠告都看不懂的國發會

[推文到plurk]
2015-07-16 06:00

有句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是一種過程論,但是更多時候的現實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強調的則是結果論。對於國家治理而言,由於關係到群體的生存與發展,而非為政者個人的目標與價值追求,因此現代化國家致力政府的效能,必然既要從過程論詳加監督,同時也要以結果論做為評鑑與裁判的依歸,以這個標準給即將八年任期屆滿的馬政府之經濟治理打分數,是好是壞?各方早有定論。

國家發展委員會,是二○一四年才經由組織再造成立的新單位,與其前身經濟建設委員會比較,儘管業務範圍擴大,按照其組織法的規範,從經濟、產業、社會、人力、國土、文化到管考等,皆屬國家發展的範疇,但是俱為綜合性規劃、協調、審議及資源分配等事項。因此看似包山包海,但也並非無所不包。

國發會自己訂的施政方向就很清楚,所謂「前瞻規劃」,包括前瞻國家永續發展方向,規劃國家發展相關政策;以及掌握國內外情勢,研提經濟振興與社會發展策略。在「活力經濟」部分,則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速產業創新轉型;還有推動法規鬆綁,促進經商環境國際化。很顯然,國發會必須比一般部會更要往前看,是策定方向的重要單位;對於當下的情況,也要著眼於救本,而非救急。從以上這些法定職掌與自我定位中,給國發會究竟是幹什麼的?有什麼用?做出了很好的定義。

其次,短期方案與中長期規劃,在政策形成中是截然不同的邏輯模式。短期方案,屬於「直線思考」,即時反應,必須在第一時間就採取對策,迅速應變,講究的是掌握關鍵時機先把局面給穩定下來,就如急診室的功能。在政府,這是各業務主管部門必須善盡的職責,如果貽誤時機,必然當下哀鴻遍野,也會擴大災情,即使後來再有遲來的短期方案,亦將事倍功半。

中長期的規劃,基本上是「三角思維」,包括現況分析,目前所處的狀況如何;目標設定,未來的目標是什麼;策略擬定,也就是從現在要邁向未來的方法又是什麼。要具備這三者,同時每一者都準確妥適,才能逐步達成綜效,建立健康強韌的體質。

現代政府面對各種變局,為了將處置能量最大化,於是透過組織分工,各司其職,來順利運轉國家機器,這個重要規律之所以形成,背後有其道理存在。如果主政者連這個基本認識都沒有,短中長期都要一個單位來包,就會亂了套,治絲益棼的結果,通常不可能做好事情。

最近為了出口衰退的問題,國發會召集了大型會議,我們對於由國發會在兩週內提出短中長期改善方案的毛院長當下裁示與馬總統海外宣示,表示搖頭,理由就在以上種種,既依據國發會的組織定義,也著眼於施政邏輯;國發會認為二者「並無扞格」,這是犯了基本謬誤。倘若國發會堅持對救出口的短期方案責無旁貸,非經濟部等所能單獨面對,那麼必須先對過去這段時間的怠忽職守自請處分。因為出口衰退已經屬於落後指標,早在廠商接單階段,先期徵兆就已經出現,當時政府就該警覺,看到了落後指標,居然還又延誤了五個月,連五黑後,才在說兩週後再提「短期」辦法,這種恐龍效率,若是民間企業恐怕早就已經倒閉。

即使現在才要救急,會也不是這樣開的,首先,開會宗旨是尋找問題,還是得出方案,目的不清;其次,國發會當天從閣揆以降,現場將近二、三十人,當然議而不決;第三,學者的關係同質性太高,這些老面孔好似自由化、兩岸經貿、產業、出口全都是專家,可能嗎?至於近年來智庫多無獨立財務能力,必須靠政府豢養,於是淪為政策圍事的幫閒,在此就不再贅言。

當然,「不務正業」也不是自今日始,經建會主委居然跑到國外去招商,早是馬政府的特色。倒是現在有個正事該辦,八年期限快到了,馬總統「六三三」目標的管考情況如何,國發會應該立刻給個說法吧。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