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河之清也難?

 

俟河之清也難?
國民黨種種近似自殘現象,看在反對黨眼裡,或不免視為天奪其魄而撫掌大笑。但對由衷期盼台灣能出現健康兩黨政治,國民黨也能演化為正常民主政黨的國人而言,恐只有說不出的失落和痛心,而不免有「俟河之清,人壽幾何」之歎。奈何奈何?(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童話故事主角愛麗絲漫遊幻境,目睹種種悖離常理怪象,不由脫口說出一句「愈來愈奇怪耶」。國人眼見國民黨當權派近日表現,可能也易有相同感受,而其最堪駭異之處,是硬要推出言行不可捉摸,時時要大家捏一把冷汗的洪秀柱選總統。

誠然,拜馬先生執政七年之賜,國民黨推舉誰出馬都凶多吉少,但總該推出一位能讓廣大黨員感覺有面子人士掌大旗,也該考慮到該人選縱落選也不致輸到太難看,更不致拖累到國會選情。如今該黨當權派完全置此種種考量於不顧,確是一種反常現象。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遭到東西兩面夾擊,首都柏林已岌岌可危,希特勒則彷彿已視國運為兒戲,居然委派全無統兵經驗的特務首腦希姆萊出任軍團司令,負責至要戰區防務,被史家稱為拙劣的玩笑。

依照心理分析,希特勒這一反常委任,應可有三種解說。一是他歷經多次慘敗,心智已失去清明。其二是他在刻意示威耍狠,提醒軍方不要忘記他仍是老大。其三是他心知大勢已去,橫直都是完蛋,索性擺爛洩憤。

但不知國民黨當權派坐視甚至可能是暗助洪秀柱出現,又是出於何種心理因素。有無可能也屬於上述三種之一?

國民黨高層堅稱要按既定制度走,話雖說得理直氣壯,但制度終究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如果在某種情況下制度會把人帶上絕路,就該另擬應變方式解套。當權派若有心防止洪秀柱出現,不愁沒方法勸退、逼退她。如今只見其兩手一攤,把結局推給制度,令人不免懷疑洪或正是所謂高層的意中人選。若然,則該等高層又是出於何種心態,基於何種盤算?

國民黨當權派在全代會前夕大動作開除五位黨員,也是殊堪駭異之舉,彷彿唯恐國人沒去注意其仍是列寧屬性政黨,病毒仍然未去。

要知道,正常民主國家政黨,斷然沒有以開除黨籍對付黨內敢言之士這種所謂黨紀,也沒有開除黨籍這種家法。

當年美國民主黨政府陷入越戰泥沼,即有黨內重量級参議員在國會不斷對政府政策痛加檢討,未聞被指控是詆毀黨譽而遭受黨紀處分。英國的邱吉爾更曾為反對姑息納粹德國,長期和黨中央處於對立,然而掌控黨機器的當權派,也只能把他排擠在權力核心之外,此外則動不了他分毫。此無他,只是民主政黨的黨中央成員和從政黨員乃至普通黨員,大家一律平等,誰也不是誰的上級,誰也沒有權力開除誰。

就此而言,國民黨之大動作開除五黨員,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徒然顯示其迄未走出列寧陰影,確是「同志仍須努力」。

清末曾有一場戊戌政變,被捕遇難的譚嗣同等人被稱為「戊戌六君子」。如今被開除的五位黨員,或許不夠格彷此稱為五君子,但他們被據以開鍘的詆毀黨譽罪名,則很有商榷餘地。此概因各人過去言論多是對事而非對人,充其量也是針對把持黨中央一夥人,似不能和詆毀黨劃上等號。

只有在極權政黨,才有反對史大林的農村集體化即是反黨,反對毛澤東的大躍進也是反黨,黨員不分地位高低,只有乖乖當黨奴。如今國民黨好歹也是民主國家政黨,其所謂黨中央是否可以略為收斂其「逆我者死」專橫心態?

日前又有被開除五黨員之一,前候補中央委員李柏融現身全代會場外下跪,訴說朱主席開除他是無情無義,也該是奇景之一。

李先生自稱有48年黨籍,他應該多少知道開除黨籍本是「吾黨所宗」,當年在中國本土時代,自老蔣總統以次,國民黨諸要角都曾被黨內敵對集團開除黨籍,來台後也有雷震、齊世英、曹德宣等老同志遭此命運。李先生獨責朱立倫無情無義,對朱主席似也有欠公允。

更令人不解的是,李柏榕在會場外這一跪又是所為何來。他是向誰而跪又是為何而跪?但看到年已66的他直挺跪在地上,有年輕挺柱女性喝斥他是敗類,又有壯碩黑衣人似意圖上前對他有所動作,映示在電視新聞畫面,似都頗有象徵意味,隱隱點示出所謂本土政客在鐵桿深藍眼中地位。

猶記得多年前國民黨召開大會時氣氛異常,有多名所謂特定族群深藍群眾堵在正門外,迫得自王金平以次本土與會黨員只能避道而行,改由地下停車場搭電梯進入會場,即此也可稱之為一葉而知秋。

中國製作宮廷連續劇「雍正王朝」有一場景,是雍正帝的八弟,即所謂八王爺喝斥大學士張廷王,大意是你們漢大臣不過是我們滿人的狗。不知現今外省權貴第二代,是否多少也對本土政客存有這種看法。

本文所舉國民黨種種近似自殘現象,看在反對黨眼裡,或不免視為天奪其魄而撫掌大笑。但對由衷期盼台灣能出現健康兩黨政治,國民黨也能演化為正常民主政黨的國人而言,恐只有說不出的失落和痛心,而不免有「俟河之清,人壽幾何」之歎。奈何奈何?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