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管理員綁架的「維基百科」

許石(照片摘自網路)

作者:陳峙維(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拜網路科技之賜,近年「網路百科全書」越來越盛行,其中「維基百科」因內容自由、編輯公開,且支援多語言,更成為「Google」之外查詢人事時地物資料的首選。由於有維持順暢運作的管理需求,維基使用者社群陸續建立了權力體系,許多擔任管理者的「志工」開始擁有普通瀏覽者所沒有的編輯權利。為了維護內容品質,對於缺乏來源佐證、侵犯著作權、商業宣傳等條目,經使用者提案投票,會被刪除。然而,雖然眾多使用者仍能秉持理性討論來處理編輯刪修事宜,但維基百科中文版目前管理員以來自中國的使用者居多,刪除條目並沒有明確標準。

日前有使用者在「維基百科」上增添已故台灣音樂家「許石」的條目,然而中文版維基「管理員」不熟悉台灣音樂發展史,竟認為這是「明显的人物宣传」(是的,寫的是簡體字),已提交刪除。

許石對台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著名的〈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都是他所創作,〈三聲無奈〉、〈南都之夜〉也是由他擷取民謠素材編作而來。他生於1919年,1936年曾赴日本東京的歌謠學院研習理論作曲、聲樂。1946年返台後,發揮所學,結合其在日演出的經驗,隨即舉行環島巡迴演唱會,也自此展開他輝煌的音樂事業。許石能作、能唱、能奏、能編曲指揮,以今日樂壇的話來說,他不但是創作型歌手,還是全能製作人。1952年他創立「中國唱片公司」(後曾更名為「大王」、「女王」、「太王」),在三重設立壓片工廠,出版自己的作品。這在仍以翻版為主的1950、60年代台灣唱片工業,堪稱是豪舉,但也是其堅強音樂實力的展現。

如同古今眾多音樂家熱愛鄉土,汲取民間音樂養分進行創作一般,許石對於傳唱無數世代的台灣民謠也是充滿情感,他是台灣民歌採集的重要先驅,也成果豐碩的一位。學成返台後他就展開全島探訪,記錄這塊土地上各個族群的歌曲,福佬、客家、原住民都是他的採集對象,這比許常惠與史惟亮發起的「民歌採集運動」早了近二十年。1964年許、史兩位學者才要開始對全台的民俗音樂進行調查時,同年10月10日許石在台北國際學舍已舉行音樂會,發表作品《台灣鄉土交響曲》,這是他是從事鄉土音樂工作多年心血的結晶。全曲漢洋樂器合璧,他還特別使用了台灣特有的大廣弦和長頸月琴。

1969年許石成立「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訓練並帶領自己的女兒巡迴台灣、東南亞、日本等地演出。1979年在台北中山堂舉行「許石作曲三十週年紀念-台灣鄉土民謠作曲發表會」,隔年因心臟病病逝於林口長庚醫院。

這樣一位重要的音樂家,很可惜,過去未能在「音樂史」教材中得到該有的篇幅,其部分精彩作品雖已傳唱數十年,更多作品卻未能推廣。對於這樣一位「自己的歌曲自己作、自己的唱片自己出」的台灣音樂家,台灣人的使用者在維基百科上增添一個遲來的條目向其致敬、紀念,竟遭如此對待。維基百科自由、開放、公開的精神去哪裡了?試問,若「許石」條目是所謂「人物宣傳」,那維基百科上眾多中國當代政治人物、藝人的條目使否也算是宣傳?

中國對台灣打壓的報導或論述已經多到不需要在此重提,然而,連在號稱自由開放的線上百科,增添一位貢獻度絕不亞於任何一個目前線上藝人的音樂家條目,也要打壓,這算什麼「一家親」?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