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統派」真的熱愛中國文化嗎?

張瑋珊談她是如何從感性台獨變成理性統派。翻攝自《鳳凰網》

作者:伊洛人(來自中國河南交換生)

「從感性台獨變成理性統派」,這是鳳凰衛視前兩天對一位台灣朋友做的採訪採訪,她以儒家文化作為重新建立中國認同的觀點也在微博和微信上也造成了廣泛的討論。但是我要說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及其附庸們,都僅僅把文化作為洗腦工具,根本都沒有資格消費中國文化。

毋庸置疑共產黨在文革破四舊時摧毀了大量珍貴文物,並且迫害了更為寶貴的大批民間藝人,使得中國各省各民族種類繁多的文化大量消亡,現在重提「儒家文化」,只不過是利用歷代帝王統治者常用洗腦手段取代日益消亡的社會主義思潮,為了統治人民的宣傳根本稱不上儒家文化,更談不上中國文化。而國民黨在流亡後就以法統中國的繼承人自居,以保存故宮文物等事蹟作為自己對中國人民宣傳的手段,在中國的確贏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我在不久之前也認為其繼承了文化上的中國。直到我去台南旅遊之時看到了鄭成功祠,原本清代閩南式的建築在1960年代被國民黨強行改建為華北式建築,與周圍孔廟等建築風格迥異。而日據時代也僅僅是加蓋開山神社,並未強制改建原有祠堂。後來我才注意到台北市景福門與北門建築形式的巨大差異,原來也是國民黨造成的。

這時我才警覺國民黨保護文化只是為了以傳統洗腦民眾,維護其統治基礎。如果說毛澤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直接文化滅絕,那麼蔣介石就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依靠龐大政治權力利用教育間接文化滅絕。

我認為中華文化的寶貴之處在於其多元性,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在所謂的漢民族地區。即使清代發生剃髮易服這種全國規模強制同化,官僚系統裡也僅維持所謂官話,更沒有把京劇等統治階級文化以及某一單一建築形式強行推廣全國的事例。這樣直到清末和民國初年中國文藝界才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全國範圍的京劇和評書,北方地區的相聲,河南的豫劇曲劇和越調,河北的評劇梆子和大鼓,陝西的秦腔,東北的二人轉,南方的崑曲和黃梅戲等等。這些民間文化不僅僅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給勞苦大眾提供精神慰藉,還傳承了真正的漢文化的精華。而我來到台灣之後接觸到的歌仔戲,布袋戲和南管等等,也讓我體會到新鮮的美。但是慶幸當年蔣政權沒能成功北京話取代台語來表演布袋戲,不然就會像變成像景福門一樣單調乏味的複製品。

而代表漢文化的偉大藝術作品,更多直接或間接表現為反抗漢儒體系乃至程朱理學等等統治者的嚴肅文化,或諷刺當時腐朽官僚階級壓迫的手段。三國演義顛覆了以成敗論英雄的傳統,建立了雖然失敗但是仁義長存的劉關張等形象。水滸傳歌頌了武裝反抗傳統官僚的梁山好漢,顛覆了官方長久以來污名化的暴民形象。西遊記諷刺了當時錦衣衛和宦官權臣的沆瀣一氣。紅樓夢更借賈寶玉與林薛兩人的愛情故事,否定了科舉制度建立以來控制知識分子的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此外更加直白的還有三言二拍,儒林外史,金瓶梅等等膾炙人口的小說。這些就是清代的披頭士,100年前的閃靈樂團。民國時代除了魯迅等等文人以文章作為諷刺時局啟發民智的工具,更有很多相聲評書藝人以故事或段子或直白或隱晦的諷刺為所欲為的官員和軍閥。

這些傳統文化中精彩有趣又富含人文精神的作品不會來自國民黨與共產黨御用文人,因為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作為官方的喉舌,消滅民間的自由思想。而台灣在黨外運動時期,濁水溪公社,黑手那卡西以及後期的閃靈樂團等等搖滾樂團也是反抗枯燥乏味的官方文藝,進而產生進步思想的源泉。為台灣社會的進步貢獻了重要的力量。

真正的藝術是以人為本的,是活生生的,屬於在地的,更是多元的。如果那位統派朋友真的熱愛中國文化,那麼我勸你暫時離開共產黨的接待或國民黨的洗腦課綱等等單一宣傳體系,利用你們自由開放的網路發現更多真正屬於人民的藝術作品。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