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也未必很青?

 

青史也未必很青?
圖為1945年8月15日對日作戰勝利時,蔣介石透過央廣國際頻率向海外廣播。(中央廣播電台提供)中央社 104年7月7日

 

在任何資訊受到嚴格控管社會,官方刻意塑造的神話,不論其為扭曲的史實或虛構的謊言,經由長期持續灌輸,即自然而然溶入國人共識,凝結為不容置疑集體記憶,也少有人再願意甚至敢於查證其真偽。國人熟知的「吳鳳傳奇」即是一典範例證。

今天若非威權體制消逝,有人能無顧忌公開拆穿謊言,國人應仍普遍相信吳鳳確是白馬紅衣從容赴死感化「番人」。若有社會人士質疑其事,定被投以異樣眼光,甚或被懷疑別有用心詆毀先賢。

可歎「中日戰爭」,亦即所稱「八年抗戰」去今已70年,新史料也不斷出現,中台兩國多數人民仍習於認同國共兩黨編造的抗戰史觀,成為集體記憶之一部分,未能警覺雙方標榜的「正史」,都是基於難以明言考量,而各有其重大不誠實之處。此在中共是意圖掩蓋其所扮演醜惡可恥角色;在國民黨則是掩飾其本身,尤其是老蔣總統本人,從開戰前到終戰數度重大失算失策,導致滿盤皆輸,丟掉江山。

時下國人論及所稱「八年抗戰」,常引用于右任詩句「不容青史盡成灰」。但若青史未必很青,恐亦有略為「撥亂返正」之必要。此或是國人針對國共兩黨的抗戰史觀,理應抱持之態度。我本人前此曾撰「不能說的真相」一文,反覆檢討此事,本文即就此,作一更有或至少是較有系統分析和總結。

就國民黨而言,其抗戰史觀主要有三大論據。一、是日本終極目標是滅亡中國,佔據東北後即將勢力伸入華北,下一步必是征服全中國,眼見國亡無日,不戰亦亡,何如一戰求生。二、是中日開戰後中方雖是不斷挫敗、喪師失地,老蔣總統仍一本民族正氣,堅毅抗戰到底,終於獲致最後勝利,實是「民族英雄」「時代偉人」。三、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奮力拖住數百萬日軍,使其不能投入南洋戰場,對盟軍勝利有重大貢獻。實則這三項論據都大有商榷之處。

以言日本意在滅亡中國,戰後所截獲日本官方資料文獻,都全無證據顯示歷屆日本政府,甚至日本軍方存有這一企圖。各盟國審訊戰犯的東京軍事法庭,雖曾以發動侵略戰爭罪起訴日本文武官員,但也全無一人被控以企圖滅亡中國罪名。由此似可具見,即使當年的盟主美國,也並未認為日本真有滅亡中國之野心。

不僅如此,即在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發動全面抗戰時,日本在華兵力至少在人數上是居於劣勢,必須增添支援部隊才能發動有力攻勢。而即使在雙方大規模開打後,日本政府和軍方仍屢有不擴大事態之警惕,其後更透過多種管道意圖和重慶政府議和。凡此均全不像是意在滅亡中國。試觀納粹德國之揮動百萬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進攻蘇聯,何嘗有半絲不擴大事態表示?兩相比較何其不同?納粹德國的表現,才真是要亡人之國。

日本軍閥在中國多行不義,殘虐人民確是事實,但顯然並無亡華企圖。國民黨抗戰史觀製造錯覺,灌輸國人相信當時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必須起而迎戰,恐正是意在製造正當理由,以掩飾其在共產黨煽動民情裹脅下,發動一場原可不必打戰爭之失算誤國。

所謂抗戰到底,原是共產黨或其同路人所喊出口號,其用心可謂險惡至極。「擁護蔣委員長抗戰到底」,即是要國民黨不顧一切打下去,打到失血休克,以利該黨順利篡奪政權,一如沙俄對德作戰打到國將不國,列寧領導的蘇共才能趁勢而起發動奪權政變。然而老蔣總統卻也偏偏投合了中共心意,而一路抗戰到底,結果所謂「民族正氣」確是發揮到淋漓盡致,卻也埋下最後政權亡於共產黨禍根。就此而言,他能否一如國民黨抗戰史觀所稱,是「民族英雄」「時代偉人」,恐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當時老蔣總統之選擇抗戰到底寧為玉碎,其盤算實很費解。假定抗戰到底而最後被日本打敗覆亡,其後果自然遠較猶保有幾分實力時,毅然接受屈辱式和平更不利。反之,假定抗戰到底而最後慘勝,也將不僅無力再壓制中國共產黨,更將必須承受所謂盟國的窩囊氣乃至要脅勒索,其滋味不會比和亟於謀合的日本達成妥協好太多。然則他何以仍堅持抗戰到底?

一個對老蔣總統很不敬的解釋,是他當時深知繼續對日作戰,他本人至少能維持全民領袖虛名,不致受到挑戰,但若一旦對日議和,而所能得到者也必非很光彩和平,則他必將遭到各方不明事理者賣國指控。共產黨即死死咬住他不放不說,各路軍閥政客也極可能紛起逼宮,沉重壓力恐非自己所承能受。所以,所謂「兩害取其輕」,反不如一路拖下去,從中再創生機。他若真有此居心,則所謂「民族英雄」「民族救星」稱謂,恐更要大大打一折扣而重作評估。然而,無論如何,他之堅持抗戰到底,對他本人或國民黨都不是值得誇耀之事。

至若所稱國民黨政府在中國戰場,纏拖住數百萬日軍,對盟軍獲致最後勝利有重大貢獻之說,固然確是事實,但說來恐也只能讓人傷心痛心。中國人民的血淚犧牲,何曾換得應有的同情與感激?國民黨政府獲得的軍經外援,恐不及孝敬給潛在敵國,亦即史大林赤色帝國者不知多少分之一。國民黨的抗戰史觀以此自炫,恐也不是很高明文宣。

當年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末代沙皇為忠於所謂盟誼,不惜以數百萬俄羅斯子弟血肉犧牲為代價,向德國不斷發動猛攻,以舒解西方所謂英法盟邦所受沉重壓力,也未獲致應有的同情與感激;反而是在王朝瓦解,他本人也被囚禁流放時,慘遭兩國無情惡評訕笑。末代沙皇這一遭際,也正和30餘年之後,老蔣總統和國民黨所受近似始亂終棄對待相彷。

當年老蔣總統若也具有蘇共領袖列寧不計一時毀譽得失,毅然決定簽屬「布列斯特─李托沃斯克」對德合約之時,所顯現的鋼鐵邏輯,鋼鐵意志,也毅然決定在日本亟求從中國戰場撤軍之際,積極尋求休戰議和,則日後中共未必能得勢取得江山,他本人不致困死台灣,六千萬至八千萬所謂炎黃子孫,也不致直接間接死於毛澤東暴政。

本土人士論及具有正面形象來台外省人,每多提到雷震、殷海光,乃至葉公超、尹仲容等人,殊少人注意到另有一位奇人龔德柏。

龔先生是一代報人,早年曾激烈反日,但他所反是日本軍閥而非日本其國其民,而在戰後日本轉型成為民主國家之後,更反而呼籲國人不應繼續仇視排斥日本,而應是雙方協力反共禦共。就此而言,龔先生之見識,是遠超過當年孫科等政客,以及今天之馬先生輩。

本文以及前此「不能說的真相」一文,內中觀點多受龔先生所撰自傳啟示。龔先生於1980年以90高齡去世,本文結尾,即向他誠摯致敬,也願意向年輕一代,鄭重推薦他的回憶錄。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