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教堂?不是廟?

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準備在嘉義布袋斥資二千多萬元興建一座「高跟鞋的玻璃屋教堂」,創建景點,吸引遊客。

但立意雖佳,卻被打臉說,「這跟地方有什麼關係?」另「與北門的水晶教堂和前此的彩虹教堂等隱然又是一窩蜂的另一種彩繪效應,令人不敢恭維」云云。確實,這項舉措,一點都不社造;同時令人疑惑,「為什麼是教堂?而不是廟宇?」

台灣近幾年風行社區總體營造的旋風,很多社區創意不只改變了地方價值,更創造了新景點,既連中國觀光客來台的行程,很多也願意選擇一遊,成為旅台的新經驗。

像虎尾頂溪「屋頂上的貓」,就是從社造的故事繪本,一路按部就班地將主題故事發展到社區的濕壁畫,再延伸成錯位攝影的效果,結果意外的吸引很多朝聖的遊客,更連結頂溪「持法媽祖宮」的香客造成轟動,也相對帶動社區產業經濟的商機。

確實,教堂可以千變萬化,不受拘束,依主保聖人的主題故事自由發揮;而廟宇動輒上億元建築經費,卻少有像「持法媽祖宮」的藝術殿堂,或宜蘭二結王公廟的造型變化。難怪教堂似乎多了一份建築的巧思之美取勝,像虎尾若瑟醫院荷蘭籍的畢耀遠神父早在一九六○年於嘉義興建「聖奧德堂」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MswG-X71Q),他就打定主意,「要蓋一座不一樣的聖堂,吸引路人。」於是他選擇以側視「祈禱中的雙手」的意向,完成一座造型在當時非常新潮前衛的梯形教堂,現已為嘉義市忠孝路台一線上的熱門景點。

總之,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努力大家看得見,但重點是,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為什麼不是廟宇?而是教堂?」因此,大家不妨從社造的改變、持法媽祖宮的美感、王公廟的造型,和畢神父的遠見等等,勇於創新,形塑在地特色的宗教觀光熱潮。

(作者為雲林縣虎尾鎮鎮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林文彬

林文彬
曾任虎尾鎮長,現任雲林縣議員,著有《台灣的第三條路:社區營造政治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