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想飛,看見台灣

 

《老鷹想飛》是一部極富生態意涵的紀錄片,在《看見台灣》引起國人重視、省思之後,將再度掀起觀照台灣這塊土地,省思我們生活國度的話題。

一位中學生物教師沈振中,受到珍古德影響,幾乎投注半生、追蹤猛禽類—老鷹,在台灣的生存概況。梁皆得導演費了二十多年時光,完成這部紀錄片,以通行華語和台語兩種版本,即將上演。

自然是某種隱喻,啟示我們生命的處境。為何台灣的老鷹,通行台語稱「厲鷂」的猛禽數量如此稀少?比起都市化、工業化程度高的日本少;也比都市化、工業化程度低的印度少。為什麼?

森林被破壞,農藥過度使用,被認為是原因。老鷹是大部份人對猛禽的稱呼,生物學家以「黑鳶」命名。台灣話稱「厲鷂」的老鷹,棲息地不離人群太遠。基隆是常見老鷹的城市,因此一群愛鳥人士組成鳥會,推動老鷹保育,老鷹成為基隆市鳥。

因為毗鄰城市的森林地被開發,也因為棲息樹種病害,廢棄物或獵人捕獸夾傷害,造成老鷹幾乎瀕臨滅絕。全台一度剩下不到兩百隻,甚至比彈丸之地香港還少得多。在印度,老鷹先生沈振中看到一棵大樹有近四百隻老鷹棲息的景象,超過全台總數。日本的農村,有老鷹的田園風景,就像四、五十年代的台灣,讓人回味。

中國廣東沿海,老鷹幾乎絕跡。一些餐廳招牌「貓、狗兩斤送一斤」,說了原因。台灣南部的曾文水庫和屏東的三地門,兩個較大的老鷹群,與基隆南北相映,也是有老鷹故事的地方,吸引關注。

老鷹就像穿梭在農村與森林之間的大使,傳遞台灣多年來農作的警訊。大量農藥的使用曾經讓大量鳥禽死亡、曝屍田野,但屏東的「友善紅豆」計畫寧多播一些種子給鳥吃,不毒鳥,嘗試重建耕作的人心。這是台灣嘗試改變觀念、尋求共生的象徵。老鷹想飛在人們與大地和諧共生的國度上空。(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