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港地方選舉看本土青年參政前景

 

從台、港地方選舉看本土青年參政前景
台灣反服貿運動造就超過五十萬人包圍總統府,強烈表達拒絕中國併吞的集體意志,不僅是以學生領袖為指標性領導人物,反抗民眾中大多數都是青年學子。(圖:MengHan Hsieh 資料畫面,民報合成)

台、港地方議會分別在去年及今年的大型群眾運動後舉行了地方選舉,選舉結果備受關注,特別是青年參政的成績,被視為人民本土意識覺醒程度的試劑。台灣反服貿運動造就超過五十萬人包圍總統府,強烈表達拒絕中國併吞的集體意志,雨傘革命更有超過一百多萬人曾經到過包圍政總的佔領現場。兩者其中一個重要的共通點是青年參與的程度相當高,兩場運動不僅都是以學生領袖為指標性領導人物,反抗民眾中大多數都是青年學子。

台、港反對勢力新陳代謝過慢

對於長期操控台、港政治及灌輸去政治化思維的政黨而言,青年本土意識覺醒的確是一大威脅。然而反對勢力想要藉著青年參政來挑戰親共政黨的阻力極大,一方面是反對黨本身年輕人化速度甚慢,香港的泛民政黨及台灣在野黨的老化現象非常嚴重,年屆退休年齡的政客至今仍想要把持政治資源。這次盤據地方多年的香港泛民指標性人物何俊仁及馮檢基都意外落選。台灣民進黨的年輕化大多以政治世家的二代出選為主,家族壟斷的色彩嚴重。

另方面,不少年輕人根本不想以政黨名義參選,而是組織小政團或以獨立參選人身分投入選舉,但在缺乏參選經驗與大政黨奧援,而又只能用相對短的時間投入地方選舉的情況下,港、台的本土政團青年新政及基進側翼大多斷羽而歸,前者只有一席斬獲,後者則有候選人因婦女保障名額在新竹被擠出勝選名單外。

專制政黨巧妙的自我調整

反觀中共在香港的代理人已因應雨傘後的新形勢其實已經改變選舉策略,特別是在汰舊換新上面做足功夫。就以民建聯為例,一方面,一些年長的候選人沒有參選,另外一方面則栽培數十名新人出選,佔超過五分之一的總提名人數。不過,多名當了許多屆的媚共議員都中箭落馬,其中民建聯的鍾樹根、葛珮帆。這些成員在去年雨傘革命期間大肆批評,引來不少年輕人反感,跟這次的得票率下降不無關係。另外,選後為了收編年輕反對力量,梁振英更提出設立體制外有青年代表的委員會,宣稱要聆聽新世代的聲音。

在台灣,去年開罪了整個年輕世代的國民黨,因低估了反服貿運動而在地方選舉慘敗,選後連勝文接任國民黨外圍組織青年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一職,將重新調整路線,吸引年輕人進入國民黨體制。另外,即將出選明年初立委選舉的國民黨二代也宣示組成的國民黨70+青年連線,以蔣氏後人蔣萬安最為受到矚目,但這些遭諷為「靠爸七人眾」的支持度有待考驗。

將青年本土派送進台港立法機關

前述的基進側翼及青年新政都試圖在明年直接投入台港立法機關的普選,基進側翼最後跟上次選舉拿下接近一成政黨票的台聯合作,這一方面能讓老化嚴重的台聯有了新氣象,另方面也能結合各年齡層的進步本土派,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方式。

至於青年新政,則有意出選因公民黨湯家驊辭職而要進行補選新界東立法會席次,也許參考台灣經驗可以思考如何跟老化的公民黨合作,若宣稱也認同本土的公民黨能了解到,年輕一代的本土意識正在堀起,就必須進一步調整路線,跟以不抗共的民主黨為首之殖民主派割蓆,協力推舉本土青年進入立法會。青年新政若能取得這次區選大有斬獲的「溫和本土派」新民主同盟之支持,那就更會有勝算。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