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黨外」的肩頭上

圖片來源:flickr@  PostcardsFromYou ,CC BY 2.0

 

譯者:TOTTORO

2016年1月16日的台灣總統和國會選舉中,反對黨的民主進步黨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以讓世人震驚的幅度打敗了中國國民黨。因為幅度是如此的巨大,對一些人而言,這可能已經為國民黨在台灣政壇上造成了一個條難以彌補的斷層線。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總統大選獲勝是預期中的結果。然而,超過300萬票的嬴面可讓不少人嚇了一跳。同樣的,在國會的113席次中,民進黨會獲得更多的席位也是預期之內,但他們會從40席上跳到壓倒性絕大多數的68席,也讓觀察家們震撼不已。

在國際的觀察下,這一場勝利已經給了專家們廣泛和豐富的材料進行分析和預測。比如說,大選中的一個新特點是好幾個致力於社會議題的「新」政黨的出現。儘管這個判斷似乎為時過早,但這些都被統稱為「第三勢力」;事實上因為建立在社會議題的政黨,一般缺乏統一的思想基礎足以繼續成長,所以多半是依賴之後也會轉向追求自己事業發展的年輕人。

已經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這次選舉中只有一個新政黨是成功的,也就是時代力量黨;它攮獲3席區域立委和2位不分區的席位。其餘的政黨則全部敗北。

在立法院的政黨票中,時代力量從已經被邊緣化的親民黨所吸收到的票不是太多;它的票源可見得是轉移自少數的台聯黨,因為該黨從3席不分區立委減到一席不剩。

不論如何,對許多人而言這個勝利是甜美的,而且是望穿秋水姍姍來遲,尤其是對那些「黨外」人士。台灣的民主是來自這些人的努力,而今天所發生的一切,或許是因為我們都站在「黨外」人士的肩頭上才能達成。

這個「黨外」的名稱可以追溯到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時代,它的成員雖多,但也多是面容難以辨認的無名英雄。對於所有的「黨外」人士,1月16日的勝利已經超越了勝利,那是他們多年奮鬥的最終目標,也是一個不應被遺忘的努力。

很顯然的,「黨外」是在1970年代開始寫下自己的印記和畫下民主的戰線,許多不僅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參加各級選舉,更在高雄的美麗島事件中脫穎而出。當年由於不容許組黨參選的阻礙,「黨外」選擇在1979年12月10日於高雄舉辦人權日活動。

國民黨決定利用這個機會破壞活動並杜絕民主進程,藉著以引起動盪為藉口,不僅逮捕活動的首要分子,還有許多其他參與任何相關運動的領導階層。他們的審判是為了對「政見異議者」殺雞儆猴,也是趕盡殺絕的樣板。而另一個更嚴厲的警告則是林義雄的雙胞胎女兒和他的母親,在他被羈押候審的時候被謀殺,就是國民黨要傳遞給黨外應該終止的訊息。

然而,這些審判只是揭露了所謂支持民主的國民黨,其實是一黨專政高壓統的真面目,而黨外的奮鬥則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許多其他的政治異議者也都遭受迫害,如陳文成和作家劉宜良(江南案)就是眾所矚目的的謀殺案,還有其他更多以莫須有的罪名而入監的人士。

黨外因此成為一個名稱,是用來識別任何以及所有敢質疑或挑戰中國國民黨的人。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在美國求學或工作,後來還因此被列入黑名單。

民主進步黨的成立是1986年,當時反對黨仍然是非法,但台灣終於在1987年解嚴因此多黨政治被允許了。然而,即使有組黨的權利,但黨外對拆解國民黨權力的努力仍持續不斷。

隨著警備總司令部的解散,國會的自由選舉由1992年開始,而最後就是1996年總統的第一次人民直選。

2000年的成功是有限,當時是靠國民黨票源分裂的運氣,讓民進黨的陳水扁以39%的票數險勝。2004年陳再次於以50.1%險勝連任,但民進黨從來沒有過機會掌控國會。

這一連串的奮鬥被證明是漫長艱苦的,而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的選舉是如此的特別。

多數政黨的制度和選舉國會議員的權利,都是來自許多面容模糊不知名的黨外人士的努力。一些備受矚目的名字當然是顯而易見,但有更多人作了默默的貢獻。

今天的投票,如果不是「黨外」的努力,人民不可能被允許去考慮投票給任何的社會議題,更不要說投票給國民黨以外的政黨。投票支持任何社會議題是一種奢侈品,這是「黨外」讓不可能變為可能的。

正如今天還有台灣人的生命受到228事件和接踵而來白色恐怖時代的影響,也有很少的人家他們的生命沒有受到黨外的影響。這是我們從這些選舉中應該得到啟發的一個重要想法。

(譯者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病毒學博士、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會員)

< 資料來源:極光 希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