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大地震和核電丶水力發電等能源的聯想文

 

206大地震和核電丶水力發電等能源的聯想文
為了國家經濟發展與安全需求,應該將核四廠改為天然氣發電廠;其他三座核電廠如不能提早除役,也要準時除役。(台電資料照)

 

春節前兩天凌晨發生台南大地震,應是百年巧合,為今年春節帶來十分哀傷。然而每天太陽還是會上升,日子還是要過,只是大地震所帶來的一些聯想和省思,值得趁此略表一丶二。

台灣自1999年的921中部大地震至2016年的206台南大地震,16年間,中、南部發生兩次死亡二千四百多人及百人以上的大地震,幸好都沒有損及南北兩端現有三座核能發電廠。但萬一發生核電損害,就像福島一樣,台灣尤其人口占全國1/3的雙北受得了嗎?那可能是要毀家亡國的。俗諺説「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為了防止「核電經濟派」的藉機復活,新政府有必要儘速將核四廠規劃改建為天然氣發電廠,徹底從根本上打消核四重啓的機會。

核四之改建為天然氣發電廠,應有國家經濟發展的必要;尤其核一至核三,能提早除役就除役,至少要做到如期除役,萬萬不可像國民黨政府,至今還在打三核電廠延役的僥倖算盤。

為什麼核四只是「封存」而不廢除或進行改建?主要和「時間賽跑」有關。封存一天,改建規劃就慢一天,也增加核一至核三延役的可能性。核一至核三的運轉,在地震頻仍的台灣,以目前普遍的價值觀來看,已是「必要之惡」之無可奈何,務必要早日去除的夢魘。按照既定期程除役,是絕大部分民眾最低標準的要求,豈可再談延役?連開口都不行。

綠能發電固然理想,但原有的水力發電,已面臨民生用水競合的大問題,已經不能再是以往台電想利用水庫貯水發電,要發多少就多少的時代了。水庫應隨時保持高水位,以備天旱不時之需。台電不能貪圖水力發電的低成本和方便彈性,嘗試「寅吃卯糧」的冒險,直到乾旱真的來了,才在怨天尤人,要大家共體時艱分階段限水,這真是世界下雨量名列前茅但缺水也一樣的台灣之恥辱。

或說,台電和水利署會利用科技數據,好好調控水庫的貯水量,做最有效運用。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並非如此,每季雨量的預估很難準確。説句直白的話,連颱風侵襲近12小時的氣候預測都會差很大,常常放颱風假卻風和日麗,我們如何苛求準確預測明年或下一季的雨量呢?若台電水力發電建立在並不可靠的過往迴歸資料,做寬鬆利用,到了春末,已預見嚴重缺水,才在盼望颱風的來襲,實在是「以萬物為芻狗」的無道政府,與桀紂何異?

民生用水是無法進口的,水利法明文規民生用水列為優先首位。其實長久以來的運作,是被台電水力發電和工業用水凌駕其上,水公司只是小媳婦,外界難窺其堂奧。耗水量鉅大的稻田轉作績效不彰,全年休耕的稻田減半,農地固盡其利,然水資源吃緊,難兩全其美。新政府就應改弦易張,建立可行的非核家園具體計畫,其中也要顧及民生用水絶對優先的實際做法,而非水利法規中的美麗口號而已。

其他如太陽能丶風力、地熱⋯⋯等綠能,都尚未成熟,需假以時日,但「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例如節電,總可以現在就開始用力地做吧,節電成功,省電效益比核四發電的效益還要倍增。其他綠能的開發上,也總不能坐以待綠能都成熟了,才來坐享其成。例如現行發電的主力是燃煤的火力發電,污染嚴重,是PM2.5的大宗來源,和其他空污威脅國人健康至鉅。新政府應穿衣服改衣服,逐漸汰換為石油氣發電。新政府應有通盤性新能源政策因應未來,下定決心,向核電説拜拜,珍惜上天恩賜的水資源,莫再當作發電的「最愛」了。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王伯仁

王伯仁
資深退休記者。主跑省議會及省政新聞20餘年,著有「看千帆過盡~一位省政記者的憶往」一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