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悲情才能走出悲情

有關一九四七年台灣二二八事件的學術研究,乃是到解除戒嚴以後、尤其是九○年代官方檔案開放、越來越多的口述歷史出版以後,才較上軌道,而筱峰兄出版《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一九九○)、《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一九九三)、《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一九九六)都是具有先驅性、代表性的學術著作,這段期間正好是本土勢力日漸茁壯,台灣民主化、國家化加快腳步的時期,二二八真相的揭露,讓台灣社會更清楚自己的身世,必然與此一政治發展趨勢互為表裡,知識份子筆桿之為用大矣哉 ! 筱峰兄的作品可以為證。

事實上新出版這本《快讀228》所蒐集的文章,橫跨一九八九年自立早報的〈天安門事件中的二二八模式〉以至二○一一年的〈從「狗去豬來」到三隻小豬〉,就是不斷和社會時局對話的過程,當政治人物要人們「走出悲情」,筱峰兄有感於基本的公益是非仍然混沌不清,反而呼籲年輕人「走入悲情」。此外,關於二二八的死亡人數、責任歸屬,是否為「大屠殺」等等觀念,與我本人、陳翠蓮及故去的張炎憲看法相同,我們事實上也都是《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二○○六)的共同作者。

二二八的學術研究其實還有很多空間,例如二○○八年中研院台史所購得的保密局二二八史料,是事件當時佈建台灣各地的情治人員與台灣站主管之間的密報,我們有十幾個來自院內外各學術單位的研究者,在許雪姬教授的主持之下,迄今每個月利用一個下午針對這批史料進行解讀,成果之一是去年六月已經出版的《保密局台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一),其中對於高雄台南台中嘉義新竹台北乃至花東的二二八實況,都有一些令人驚訝的訊息。看檔案是很辛苦的事,我和筱峰兄都已經年逾花甲,相信他的心情和我一樣:呼喚更多的年輕人來投入二二八研究!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