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 廢核 核廢

上週在大雨之中,民眾仍上街參與廢核遊行活動,表達反核立場。(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台灣環保運動的切入點是從反核開始的,九○年代的夏潮和新環境基金會是播種者,啟蒙了台灣的環保意識和反核理念。解嚴後,台灣環保聯盟「起而行」,結合民主運動的翻滾,將反核帶入社會運動成為「新潮流」,北從金山、萬里,南到恒春,以及後來居上的貢寮,成功結合核廠附近居民的反核自救會,浩浩蕩蕩成為台北街頭年年上演的「民主擾動」,將「社會權」的意識帶進台灣社會。政黨首次輪替後,帶有民主教育的「核四公投」成為社會運動的新焦點;政黨再次輪替,「核四封存」終達到反核的初步具體效果,但距「非核家園」依舊遙遠。

台灣的核廢問題,首於一九八八年由「新環境」的反核「仙角」結合蘭嶼長老教會的年輕牧師,發起「二二○反核廢驅逐蘭嶼惡靈運動」而呈現「環境正義」的覺醒。當反核成為社會運動浪潮後,參與台北的蘭嶼反核隊伍更成為媒體的焦點,蘭嶼的「雅美」族名也在「自治」的意識下,改為「達悟」(Tao)族。核廢議題,除了「環境正義」的訴求外,台灣的反核運動是希望藉此阻住「核電肛門」,以達廢核的效果。至於核廢的處理,那是執政黨該挑的擔子,反核團體很少「越俎代庖」,非政府組織(NGO) 通常力不及此。

從黨外開始,民進黨的初階段成長一直和反核運動「常相左右」。如今將再度執政,當年環保聯盟的重量級策士即將入閣擔任要職,對於核廢的本質應當非常清楚。而當年用來「鞭策」國民黨的「髒彈」,已經快要落到民進黨的頭上,這是新內閣無法逃避的燙手山芋,因此務必謹慎以對,新政務委員更該謹言慎行。

核廢不只是政治難題,更是目前科技的「金光死角」,小英內閣成員尚未就任就輕易對核廢政策「指三道四」,亦顯現出新執政團隊可能出現的紀律問題。核廢幾乎是挑戰人類文明的辣手問題,台灣已屆核廠除役的階段,核廢也不是簡單由「無人島」吃得下的小問題,所以要談除役,非同時談核廢不可。

目前台電設立的核一乾貯場,並不能解決核一廠的核廢難題,這是新執政團隊要發揮智力解決的挑戰,而且困難度比在野時複雜得多。若粗心大意的話,當年一起走街頭的戰友都可能反目成仇,那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警惕。﹙作者為東海大學退休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