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戒得掉中國癮?

 

當前政壇突然出現一股詭譎的氛圍。一方面,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形容,台灣陷入「懸浮式成長」,經濟情勢就像房子蓋在土壤液化的土地上,崩塌風險非常高。另外,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接受親中媒體訪問時表達希望中國在五二○之前釋出更多善意。同時,特定媒體則釋出兩岸服貿協議將不回溯補程序,在立法院直接審查的訊息,雖立即遭到否認,不過,此類消息夾纏不清,仍令人對新政府走向產生疑慮。

蔡英文當選後提出綠能、生技、國防、智慧機械、物聯網等五大創新產業,頻頻進行產業之旅,透顯出為台灣失落的經濟尋回成長動能,改善就業與所得的強烈企圖心。尤甚者,五大創新產業顯然以本土製造為核心,串聯地區優勢,強化產業連結,以發揮強大綜效拉抬下滑的經濟。推動五大創新產業雖然非常艱辛,卻是治療台灣經濟的正確處方。然而,台灣要達到產業自主,關鍵更在於能否戒掉對中國嚴重依賴產生的中國癮,如出口中國佔整體四成,以中國為基地逾五成的海外生產比,吸引中國觀光客為主的觀光政策等。易言之,戒掉中國癮如同解開中國綁在台灣的枷鎖,台灣的生產力才能完全釋放,注入經濟發展的活力。

然而,吾人仍憂心新政府執政時中國癮不時會有發作跡象。縱然在政治上,蔡英文採取維持現狀的作法,對九二共識絕不鬆口,只願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雖然未必有利於台灣主權的鞏固,但礙於中國為威脅台灣的軍事強權,部分國人尚可勉強接受。但是,小英政府終究是否會受不了服貨貿有利台灣經濟的謬論誘惑,掉入陷阱之中?我們了解兩岸經貿連結程度之深,必須有法律、條約予以規範保障。然而,台灣經濟對中國傾斜已非常態,採取分散多元的解決方案,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才是重點所在。何況中國經濟呈現下滑趨勢,台灣依賴愈深,受害愈大。

再則,自由貿易被很多人視為不可抗拒的潮流,似乎只有透過自由貿易才能讓各國發揮比較利益,讓所有參與的經濟體都成為贏家。然而,自由貿易並不是萬靈丹,在法規與關稅壁壘鬆綁下,強國顯然更能發揮競爭力,具有先天的優勢。尤其,中國不是市場經濟體制,其經濟發展與產業政策不僅服膺政治目的,更經常違反自由市場規律,以國家資源補貼、租稅手段、行政措施扶植產業,形成壟斷傾銷,打擊貿易對手。因此與之簽署服貨貿協議,並未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貿易運作機制,只是變相引進國家級的對手,來摧毀本國的產業。

尤甚者,貿易常牽涉到內部的利益分配,造成紛擾衝突。台灣GDP的成長很大部分是來自兩岸三角貿易的盈餘,一方面造成經濟成長的虛胖,一方面盈餘分配也漸向中國台商傾斜,分配於國內受僱者的比率卻逐年下降。反映在現實上,就是台灣的GDP呈正成長,但勞工的就業機會與所得並未增加。一旦台灣與中國簽署服貨貿協議,勢必加深這種畸形經濟發展的困境。所以,自由貿易可能促成繁榮,也可能導致衰退;興衰的關鍵在於貿易的主要對手國。對台灣而言,就是中國。台灣與中國經貿往來,除了利益分配可能變成紅色企業家獨吞所謂兩岸和平紅利,就產業競爭而言,雙方產業同質性高,中國更政策性扶植其本國產業,進而以併購手段意圖染指台灣優質企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以建立強大的紅色供應鏈。服貨貿簽署後,中國企業如獲灌頂加持,功力大增,台灣個體戶企業豈是它的對手?

總之,台灣要振興經濟,必須徹底了解過去衰退的根源,而此一病症顯然起因於經濟過度依賴中國所引發的併發症。台灣經濟要走上自立的道路,必先戒掉過去吸食太多中國毒品的癮頭,服貨貿就是麻痺台灣人心的毒品,若是新政府仍躍躍欲試,台灣的經濟發展就不必期待了。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