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反中國而生 台港學運相輔相成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專訪

在日前歐盟總部布魯塞爾一場由「台灣角(Taiwan Corner)」與歐洲議會友台小組共同主辦的「台灣民主」圓桌會議中,主辦單位原本邀請英國索立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馬寶康(Malte Kaeding)比較台灣和香港的社會運動,原講題為「台灣與香港的民主挑戰」。但在我國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要求換人不成而改成換題後,妥協的結果是改題為「台灣的民主挑戰」。

  • 英國索立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馬寶康。(馬寶康提供)

    英國索立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馬寶康。(馬寶康提供)

馬寶康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畢業後,曾來台灣成功大學和中山大學學習語文,再前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二○一二年發表過港台的國家認同與選舉研究,一四年十一月應邀出席英國下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證香港主權移交三十年後的民主進展。針對台灣太陽花運動與香港雨傘運動,他在英國發表過數場演說,解釋其中的反中國因素。

港台學生運動 三不滿領域交聯

馬寶康目前仍是香港過渡期研究計畫與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成員。本報特地在太陽花運動兩週年紀念日當天專訪他,除請他談這次由非政府組織創新籌辦的歐盟圓桌會議成果外,也請他將原計畫在會議上比較港台學運的演說內容分享給台灣讀者。

香港反國教影響台灣318學運

馬寶康認為,港台兩地的學生運動,大致有三個類似的不滿領域,彼此交聯且相輔互成。這三個領域分別是中國因素、對民主發展及發展主義(developmentalism)的關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港台與中方旅遊業互動增加後帶來的社會衝擊。

台灣媒體和學界都強調,三一八學運對香港雨傘革命有非常明顯的影響,但馬寶康一二年秋天與台灣社會運動領袖的訪談顯示,後者認為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才是啟發他們的源頭之一。在此同時,香港本土運動的若干關鍵數據也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取用於早期台灣的本土運動經驗,包括名稱都是。

馬寶康指出,在港台學生運動之間,有著相同的三階段建構過程:第一階段是二○○八年至一二年間,定義為彼此興趣的發展期,意味著個人和組織開始觀察和關心未來合作夥伴的狀態。

第二階段是反國民教育和反媒體壟斷,成員開始釐清現狀並發現共同點,即中國因素和統戰伎倆,為籌備未來做準備。

目前進入的第三階段是探索合作機會,一二年後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運動已進一步加速整合,並在許多層面建立合作框架。

馬寶康說,香港本土主義值得繼續研究,因為這對兩岸三地的政治發展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