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進黨當成國民黨來打,有幫助嗎?


 
 

作者:芳格子(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研究生)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茲事體大,不僅是我國政府未來在兩岸關係當中的重要法制基礎,更關乎未來2300萬人的事業生計,甚至影響台灣整體的未來,這麼重要的議題,應該以坦誠且開放的態度來溝通討論,就事論事,讓民眾得見版本間的差異與優劣,而不是扣帽子,否則無助於議題的討論,甚且招致反效果。
 
眾所周知,政治是妥協與讓步的藝術,需要在理想與現實中抓取平衡,兩邊不討好,即為執政之難處。民進黨新政府尚未上任,新國會卻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一事中遭遇經民聯等團體大力批評,甚至不惜用上「討好習總書記」的措辭,姑且不論上述團體是否就代表「公民團體」,這樣的做法,除了言詞辛辣、吸引媒體注意,對政策的論辯來說,並無助益。
 
監督協議,在法制面上一條讓兩岸間談判與協議的簽署得以法制化的重要法律,在政治面上,也是民進黨在大選之後力爭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民進黨是建構「台灣認同」的主要推動者,沒有人會質疑它想去或者會去「賣台」。因此,民進黨的草案版本或許跟公民團體版的主張不完全相同,略有出入,但堅持讓協議的簽署過程符合公開透明的要求,讓代表民意的國會能主導所有的監督程序、做實質監督,是大家一致的目標。
 
事實上,略為左傾的民進黨,在大選中支持數個公民團體,其實是政治盟友而非敵人,過度的針鋒相對,為了突出自己,只會造成內部自我消耗。有什麼問題,不需要持續隔空嗆聲、開砲,應回歸國會審議過程中進行充分的討論,以誠意與溝通來化解分歧。
 
國民黨仍有35席,並未完全潰散,是否捲土重來,其實也是未知數,不應該掉以輕心。若此時讓民眾質疑起綠營與公民團體的合作基礎,讓外界誤以為這是雙方的內鬥,或民進黨背叛,消耗掉彼此的互信,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是太陽花學運精神的具體落實,各方皆高度重視,要如何在「不監督條例」與「不簽署條例」中間求取平衡,拿捏分寸,需要的是雙方更多的合作,而不是更多的情緒化的衝突。吾人呼籲某些公民團體,停止道德綁架式的口號,透過法案審議過程的公開討論,讓更多民眾看見包括民進黨版本、以及公民團體版本的實質異同,才是好的溝通策略。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即時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