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搏大──呂副總統在布里斯本

 

以小搏大──呂副總統在布里斯本
呂秀蓮前副總統上週去澳洲訪問,抵達布里斯班隔天到當地台僑中心發表演說。(圖片: 下載自呂秀蓮前副總統臉書,20160419)
 

經過一場黑色喜劇(《民主還是有用──澳洲批准呂前副總統訪澳簽證》,《民報》),4月15日呂秀蓮前副總統來到布里斯本,16日早有1場台僑同鄉的演講會。雖因時間傖促,沒多作宣傳,還是來了很多鄉親。

呂副讓人驚豔

我介紹呂副,話不多,開頭指出,今天澳洲總理馬肯.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正在北京和中國總理李克強、主席習近平會面、聚餐,極盡風光。這個歷史時刻,呂副總統來布里斯本訪問,歷史意義極為深重。結論我說,台灣目前兩位最紅的政治領導人,都是女性,1是即將就任總統的蔡英文,2是民氣高漲的高雄市長陳菊,兩位都是站在呂副總統的肩膀上爬上高峰。這個歷史定論,應該適切。

16日晚, 針對澳洲政界人士,我們開了1個晚宴,很多鄉親爭買有限席位前來當「主人」(我的話),因為正值澳洲聯邦國會選舉開戰前夕,又是週六,政治人物拼命跑場,很多無法前來參加我們的「盛會」(我的自吹重要),但是還是來了布里斯本市長和夫人,5位滿有分量的的議員及幾位候選人。市長當晚就要趕2場活動,1週前才邀請,就撥冗參加,真給足了我們面子。

我們全場英文發言,開場我重述了早上在台僑演講會上的話。簡單介紹呂副,說了她的人世滄桑、豐功偉績,雖僅數語,卻也讓貴賓感動。

呂副30分鐘的說話,講台灣故事、婦女運動、民主奮鬥和成就、台灣的現況和前途及她目前大力推展的台灣和平中立運動。沒稿照唸,卻說得熱情洋溢,一瀉千里,文情並茂,讓貴賓聽得入神、動情、動容。

貴賓反應、發言,也都充滿理念認同和讚佩。不是我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那真是一場精彩的民主政治對話。

17日1早,台灣辦事處處長請早餐,鄉親來了4桌。前晚不能參加我們宴會的昆州衛生部長卡麥隆.迪克(Cameron Dick)來和我們一起吃早飯。他也說了1場讚揚呂副總統和台灣民主發展的話,講得很好。呂副和部長對話,很精彩。

之後,我們輕鬆遊覽了布里斯本市區的觀光點、植物園和南岸。中午送呂副機場,在機場吃了簡單午餐,送她上機。我終於完成這次接待呂副的任務,雖有點「千辛萬苦」,卻也克服困難,順利完成,滿心歡喜。

馬肯在北京是大戲

回家倒頭大睡一場。18天的茶壺裡的風波,打了、贏了1場小戰,本應平心,卻也得意。

澳洲政府被我們台僑選民「逼迫」改變決定、讓呂副進來、並告知不要有「政治活動」的故事,頗值玩味。我們的外交官也許有點擔心,我卻心安理得,非常高興。

我雖說是茶壺裡的風波,實際上,在權勢政治的嚴峻氛圍裡,這是1個滿嚴肅的國際政治事件。問題可大可小、黑白對錯、誰輸誰贏,看你從哪1個角度看事情。可說橫看成峰側成嶺,是峰是嶺由你看。

3月31日,當被告知呂副簽證無望時,我大罵民主澳洲政府混蛋加三級,沒有LP,向專制中國kowtow(叩頭),可恥可惡。我憤怒地向坎培拉抗議,我也動用同鄉多年培養的政治資源,「威脅利誘」,結果民主抗議、遊說有效、得逞。

我罵得爽,抗議達陣,吐了一口氣。不過事後平心靜氣,回想整個事件過程,也不得不承認,我有點得理不讓人,有不很講理的地方。

澳洲外交部初步評估,認為「時機不宜」(bad timing),不給簽證,理由是, 同一個時間澳洲總理馬肯第一次要去中國訪問,與習近平有約,怕呂副之訪惹怒習皇帝,搞砸了他的「馬習(Ma-Xi)會」春秋大夢。

還真是時機不宜

當時我認為「他,馬的」(Malcolm) 不是台灣的「他,馬的」(馬英九),澳洲非台灣,他不需要如是屈服於習皇帝的淫威之下。但是,這幾天(4月15-17)看到馬肯帶領一千多位澳洲商人去上海、北京訪問、招商,他在北京還非常特別地有兩場高峰會,一個跟總理李克強,一個跟主席習近平,要談千億的澳中經貿關係,又要談敏感、緊張的南海權勢局勢,心比心,也難怪這個「他,馬的」會感覺呂副這個骨節眼上,跑來澳洲「侵門踏戶」、「興風作浪」,那不是誠心搗蛋,什麼是誠心搗蛋?

對這次馬肯的中國訪問,《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的專題報導,「Malcolm in the Middle Kingdom」(馬肯在中央帝國),橫跨兩大頁,簡直是天大地大的大事。可見其重要性。

這樣一比、一看,連我這個台灣「獨派大老」,都有點同情馬肯的情勢考慮,bad timing無法讓呂副進入澳洲訪問,觸怒Middle Kingdom,有道理。

4月16日演講會上,我也把當天《澳洲人》報的大條新聞,「Turnbull warns (Beijing) territory grab will hurt China trade」(Turnbull警告強佔領土會傷害中國貿易)告知呂副。呂副都同意,這個「他,馬的」有種,應與肯定。

此「他,馬的」非彼「他,馬的」

這個小戰、小勝利,當然不能比美「大衛打巨人(David and Goliath)」之戰,不過,以小搏大,還是搏得精彩。沒有「外交休兵」,舉手投降,敢拼就會贏。

最後,真的,澳洲的「他,馬的」比台灣的「他,馬的」要有LP多了。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邱垂亮

邱垂亮
前國策顧問、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