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論》打破邦交國數字的迷思

 

台灣政權即將轉移,慣於做無本生意的中國,利用它的宣傳工具與同路人,又開始恐嚇,預言馬政權「外交休兵」的「成果」,到新政府會發生斷交潮,台灣僅剩的廿二個邦交國會被中國掏空。

外交休兵 沒外援恐被併吞

這套恐嚇之詞是建立在兩個錯誤的假定上:中國一定會這樣做,及台灣邦交國被拔光了,便不成其為「國家」。更危言聳聽的是沒有一個邦交國,台灣在國際間便沒有奧援,會被中國併吞。

但在國際法及國際關係實例上,這些假定都不成立。台灣做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地位,最重要的是符合國際法上國家的要件,並主張自己是獨立國家;其他國家正式承認與否,並不是國家地位的要素。

他國承認 非國家地位要素

因為台灣情勢特殊,在國內有些法律仍屬中國舊法,在國際間未獲普遍正式承認與建交,因而被認為還不是正常國家。但台灣國家處境不正常,其實是國民黨流亡政權和不正常的中國,為爭奪中國合法政府所造成。

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的政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後,流亡遷佔台灣,但在聯合國繼續佔有中國的席次。它為維護「中國代表權」,必須保住最多數邦交國,並阻止各國承認中共「偽政權」。中共政權為爭奪代表中國的權利,也要挖掉國民黨政府的外交牆腳。

以「一個中國」為基礎的合法政府爭奪戰,流亡的兩蔣政權失敗,外交崩盤,並非意外;令人意外的是它不知改弦易轍,仍繼續主張自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而非主張彼此是不相隸屬的國家。

自棄主權 馬認中國的一中

兩蔣政策反共,在外交上玩零和遊戲,與中國不相往來,台灣被中國併吞的危險性低;但馬英九復辟政權既接受中國的「一個中國」,經濟貿易依賴中國,在國際間聽中國擺佈,台灣主權流失。靠「外交休兵」保住一些小邦交國,其實是自陷「一中」圈套,自棄台灣的國家地位,被中國併吞的危險劇增。

在國際法上,國家地位的成立有兩種理論,一種認為需要國際承認,但多數認為只要符合國家條件,不必他國承認;而主張需要他國承認的法學家,也多主張其他國家有義務承認符合國家條件的實體,即使不正式承認,也應把它視同國家。一個實體是否構成國家的爭議,主要在兩種情況下才會發生:它申請加入以國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或要求簽署以國家為單位的多邊條約。

中國施壓 我難獲正式承認

以台灣的獨特條件而言,它在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主權的基礎上,以民主政治演變建構成一個獨立國家,有固定領土、人民、有效治理的政府,及與外國交往的能力,具備國家要件毫無疑義;它沒有得到普遍正式外交承認,是因為另一個不正常國家,施壓各國不能正式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在這種情勢下,除非中國政局或政策改變,台灣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可能取得多數國家正式承認,或加入國際組織,但只要堅持主權國家地位,與主要國家建立堅定的實質關係,即使現有邦交國被掏空,也無損於國家地位。

交好大國 保障國安及經濟

對台灣而言,外交的最重大使命在政治上保障國家安全,在經濟上能接觸到廣大的市場,因此,重點應該放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和人口多、市場大,對台灣沒有敵意的國家,而不是費盡心力去競爭在政治上不足維護台灣安全利益,在經濟上也沒有市場的邊緣小國。

現在和未來,台灣政治及經濟安全都要靠沒有正式邦交,但與台灣保持密切實質關係的國家來保障:美國、日本、歐盟諸國、東南亞國家。美國以國內立法,明確視台灣為國家,並史無前例地保障台灣安全。日本、歐盟、東南亞諸國,即使有所謂「一個中國」政策,也都把台灣視為不同於中國的國家在處理雙方關係。

他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國、共零和遊戲下的產物,無損台灣國家地位;只有像馬政權那樣去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把台灣變成中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沒有「固定領土」,自不合國家的條件。

新政府的外交重點應在加強、提升與政治、人口大國的實質關係,以保障台灣安全與經濟出路,而不是陷在「漢賊不兩立」的邦交國數字迷思,甘受詐騙集團「斷交潮」的恐嚇。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王景弘

王景弘
王景弘曾任《聯合報》記者、選述委員、駐美特約撰述、紐約《世界日報》編譯、《經濟日報》駐美特派員、《聯合報》駐華府特派員,以及《台灣日報》主筆。著作有《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杜勒斯與台灣命運》……。目前每週在《自由時報》撰寫〈鏗鏘集〉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