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台灣:再見了!可魯!

可魯!因為和你一起,我發現了生命的意義。
Quill, when I walk with you, I realise what it is to be alive.

2004年電影《再見了!可魯!》賺人熱淚,引發台灣人搶養與棄養拉不拉多的熱潮。圖:Yahoo映畫。

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園長簡稚澄獸醫在2016年5月5日,以動物安樂死的藥劑自殺身亡,希望能夠藉此喚醒國人對於流浪動物保護政策的重視。簡獸醫之死,不僅關心動物權的網友感到惋惜,在網路上也引發網友對於動物保護政策的討論。

1990年代以來,台灣的流浪動物問題,尤其流浪狗的領養與安樂死議題,一直是動物保護人士關注的焦點。1998年11月,全國21個保育團體組成的「台灣流浪動物福利聯盟」成立,當時正參選台北市長的馬英九,派人到場簽署「台灣流浪狗生命切結書」。1999年8月28日,台北市長馬英九主持「搖尾巴的日子:1999愛心犬園遊會」活動,宣布「流浪犬」改成「愛心犬」。馬英九強調,希望未來台北市不再被認為是一個虐狗的地方。但就在1999年8月,馬市府撲殺了1029隻流浪狗,創下單一城市單月撲殺流浪狗數目最多的世界紀錄。

馬市府月殺1029隻流浪狗。圖:作者翻攝。

根據農委會動物保護資訊網的統計資料(表一),台灣各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的動物在近年來呈現下降的趨勢,認領養率則是逐年增加。此外,在人道處理(安樂死)方面,處理數與處理率逐年遞減。至於在收容所內的死亡數,雖然數字是下降,但還算是可觀的比例。

解讀數字的背後,所內死亡數可能代表的意義是,因為收容環境不良,導致收容動物病死、餓死、渴死、甚至嚇死。可喜的是,因為動物保護人士的關心,人道處理率與所內死亡率都在下降中。然而,簡獸醫之死想表達的,一定有政府與國人努力不足之處。

表一: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處理情形

 

收容隻數

認領養數

認領養率

人道處理數

人道處理率

所內死亡數

所內死亡率

2008

  120,337

 16,573

 13.77%

 84,854

 70.51%

   

2009

  127,703

 17,536

 13.73%

 93,342

 73.09%

   

2010

  117,676

 20,657

 17.55%

 74,422

 63.24%

   

2011

  112,206

 22,741

 20.27%

 64,922

 57.86%

   

2012

  111,029

 31,684

 28.54%

 55,398

 49.90%

   

2013

  113,041

 46,160

 40.83%

 45,672

 40.40%

   

2014

   94,741

 54,743

 57.78%

 25,057

 26.45%

 12,653

 13.36%

2015

   79,251

 55,694

 70.28%

 10,892

 13.74%

   8,636

 10.90%

 

國人飼養毛小孩的風氣風行,以2015年的官方統計為例,登記有案的家犬有1,714,238隻,家貓則有567,939隻。由於毛小孩成為國人家庭的一份子,2016總統大選,毛小孩政策也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承諾。蔡英文總統在競選時曾經承諾,執政後會增列動保預算,只要地方政府有心並提出完整計劃,中央就會補助人力和業務經費,這些包括第一、擴充動保專業人力,建立專業管制隊;第二、落實寵物登記及飼主責任教育;第三、補助犬貓絕育及TNVR的執行;第四、推動認養代替購買,推廣工作犬、陪伴犬計劃;第五、改善公立及民間收容所的照顧環境;第六、加強繁殖場輔導,嚴格取締違法繁殖場;第七、推廣生命教育。

實際上,政府需要推動的政策可以在經費上予以補足,例如,簡獸醫事件在520曝光後,農委會立刻宣布2017年投入19億元經費,改善動保效能與動物收容(link is external)。此外,政策的修訂也可以滿足動保人士的主張。例如,動物保護法在2015年修正,刪除「12夜」條款,並且在2017年正式實施零安樂死政策。然而,台灣人肆意棄養的惡習不改,政府的作為再多,也只是亡羊補牢之計。

雖然,動物保護法規定,棄養動物者可罰3萬至15萬元;但台灣人根本不守法,也鮮見棄養者被罰,導致效果不彰。再者,寵物繁殖業者無視商業倫理與商業道德等責任,也是導致動物保護問題加重的原因之一。而這一切,都與台灣人喜新厭舊,且愛跟流行等風氣有關。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但人類卻經常背叛牠們。圖:網路。

2004年,日本電影《再見了!可魯!》(日文:クイール;英文:Quill)在台灣上映,主角導盲犬拉不拉多讓台灣興起飼養拉不拉多犬和同類型的黃金獵犬熱潮。當時不少人想養,但卻因價格昂貴下不了手。那時,筆者常對朋友講,再等一年就有免費的可魯;因為一年後就會出現「棄養潮」。

果不其然,2006年以後的台灣,街頭開始出現流浪的拉不拉多與黃金獵犬。2007年,網路上還出現一篇尋求認養的信件,內容是10隻黃金獵犬遭到遺棄,希望網友能夠伸出援手領養牠們。10隻瘦不成樣的黃金獵犬照片被公布在網路上,雖然牠們遭到遺棄,但看到人類還是猛搖尾巴惹人憐惜。

台灣各縣市的動物收容所收容了各種遭遺棄的寵物,其中就以人類最忠實的狗兒最多。坦白說,類似可魯棄養潮的狀況在台灣社會並非首見。早在1996、1997年左右,台灣興起一股飼養哈士奇犬的熱潮。1998年,筆者就在內湖和大直交界處撿回一隻流浪的哈士奇(小琦)。幾個月後,小琦動了一次大手術,她的子宮和卵巢潰爛,所以全部拿掉。醫生當時表示小琦因為過度生產,所以潰爛,研判她是被動物繁殖場丟棄的哈士奇。那段日子,繁殖場的商人因為哈士奇價格偏低,所以很多哈士奇被丟棄;而因熱潮而養哈士奇的人,興趣不再,也開始棄養哈士奇。

近年來盛名的《暮光之城》系列電影以及HBO影集《權力遊戲》,又導致台灣人搶養又棄養哈士奇。2008年有一部電影,片名叫做《心動奇蹟》,電影的主角是一隻「柴犬」;接下來,受害者當然就是柴犬。最近,在忠孝東路四段的巷內,時常出現一隻流浪柴犬到處覓食。當然,這又是台灣人的傑作。

「熱潮--流行--飼養--棄養」這種無限迴圈的現象,在台灣社會一再發生。每當有流行飼養的動物開始興起時,就是新一波棄養潮的根源。我們仔細想想,從1990年初期的紅龍魚、吉娃娃、水母,到後來的哈士奇、可魯這些熱潮是否似曾相似,他們來得快,去得也急。

「可魯!因為和你一起,我發現了生命的意義。」

這是電影《再見了!可魯!》的一句話,描述盲人和導盲犬可魯一起生活而發現了生命的意義。這句話如此溫馨感人,看了這部電影的觀眾也是熱淚盈眶;奈何,路上的流浪動物,說明了不少台灣人根本不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

< 資料來源:想想論壇Thinking Taiwan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