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台北「共和國」

 

戰後的台灣,在國內外連自己「尊姓大名」都搞不定。兩蔣自命中國法統,言必稱「中華民國」,台灣只是「復興基地」,但為參加奧運會,這個法統大名破功,開始有「中華台北」的小名。

民進黨新政府抗議「一個中國」原則,但援例以「中華台北」當觀察員,出席世衛大會,因為演說未提「台灣」,國民黨抓狂、本土派也抓狂,意外的凸顯「台灣」名稱的共識。

台灣就是台灣,別人也都叫它台灣,在國際組織被迫自稱「中華台北」,那是偏離真實、不倫不類,台灣人會感到迷惑與屈辱。

如果是基於過去的諒解,新政府一面抗議「一個中國」,一面出席,那是表明態度,委曲求全。抗議是表示不接受;當年妥協以「中華台北」參加奧運、出席亞銀會議,都舉抗議布條進場,或在「中華台北」名牌上覆蓋「抗議」。

當然,問題是值不值得。如果用「中華台北」名稱,可以成為聯合國、世衛組織的正式會員國,台灣當然可以欣然接受,因為那達到台灣獲承認為正常國家的優先目的,如同成為「中華台北共和國」。

國民黨早期外交官楊西崑,為免台灣被中國併吞,曾建議改名「中華台灣共和國」,並宣示「中華」如同「阿拉伯」,只是文化的意義,與政治無關。

台灣出席世衛大會,只是一年一邀的觀察員,既未申請成會員國,就尚未到是否「有損國格」的地步,但除抗議「一中」之外,政府代表應考慮在會外以答詢方式,宣示台灣的立場,公開說明「中華」是指「文化」,沒有政治意涵。

一面抗議,一面說明,那是台灣國家正常化之前,參與國際組織不能避免的爭論。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王景弘

王景弘
王景弘曾任《聯合報》記者、選述委員、駐美特約撰述、紐約《世界日報》編譯、《經濟日報》駐美特派員、《聯合報》駐華府特派員,以及《台灣日報》主筆。著作有《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杜勒斯與台灣命運》……。目前每週在《自由時報》撰寫〈鏗鏘集〉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