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綁樁」疑雲

人數不到台灣人口5%的軍公教族群 竟占據年金改革委員62%席次

 

最近族群議題很夯,撕毀族群團結的不理性行為,在台灣人民理性的思維下,幾乎一面倒地被譴責。但是在理性的面具之下,人數龐大的勞農漁國保以及青年人,卻在攸關切身福利議題、終身賦稅負擔,與財富世代分配的年金議題方面,代表與發言權大幅失衡,族群權益被嚴重輕忽與踐踏。

總統府公布的年金改革委員名單,我們仔細地研究了一下,在三十七人的名單當中,與軍公教相關權責,現在或未來會領取軍公教年金的人共有二十三人,占總比率六十二%,快接近三分之二了。這二十三人分別是:總統府一人,行政院一人,主管機關七人,退休軍公教三人,在職軍公教六人,考試委員一人,學者三人,地方政府一人。

雖然我們無法斷言這二十三人一定是持特定的立場,甚至其中還有人長期為年金改革呼籲奔走。但是為什麼要安排這麼高的軍公教占比,難道蔡英文總統有信心,這二十餘人一定會大公無私,自宮其未來或目前,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優厚年金?又或者軍公教人士無法放下心中的憂慮,必須安排大幅優勢人數比率,以在有必要的時候給予特定議題優勢掩護?我們別忘了,蔡總統自己也是軍公教的一員,並且在二○一二年第一次總統選舉時,曾有未坦言、被爆料後才承認,領取十八%優存這樣的灰色紀錄。

相比之下,占台灣人口半數的勞工代表只有三人,只占比率八%,計入企業雇主只有五人,加上農漁與世代青年人代表、公民社會代表(代表國保嗎?)也只達到十一人。這個人數只占委員總數的二十九%,連三分之一都不到。人數不到台灣人口五%的軍公教族群,佔據年金改革委員的比率高達六十二%,占總人口八成以上的勞農漁國保與青年人,所占席次與發言權卻不到三成。這樣的年金改革委員會合理嗎?

林萬億說,每個年金改革委員會的委員有同等權利在委員會中表達意見,不是年金改革委員會的成員,也有權利監督委員會一切決議。既然如此,為何不在一開始就安排合情合理的年金委員組成結構?

我們看急於袒護現有優渥退休金的全國教育退休人員協會表示,一個新進二百級教師,每月繳交退撫基金一千八百八十五元,而一個二十二K企業勞工每月繳交二百六十四元,相差七.一四倍。一個四十五歲的五二五級校長,繳交退撫基金三千八百四十三元,而一位企業公司總經理,每月繳交五百一十六元,相差七.四五倍。繳得多,領得多;繳得少,領得少。看似合情合理,繳多少領多少,這樣的意見在現有年金改革委員會的結構下,極易達成共識。但是我們的看法卻是:社會新鮮人我願意每月繳交退撫基金一千八百八十五元,四十五歲我願意每月繳交退撫基金三千八百四十三元。不管是哪一種保險,繳相同的錢,領相同的退休金,使用平等相同的退撫制度,這是全國勞農漁國保的國人們最卑微的願望。

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明訂,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用職業區分福利階級,這種法令是明顯違憲的。擁有相同的保費提撥率,相同的退休年齡,相同的雇主/受僱者/政府負擔比率,相同的退休所得替代率,相同的薪資等級天花板上限,相同的確定提撥或確定給付制度,相同的第一層/第二層年金結構,相同的退休基金政府補助條件,考慮世代平衡,這是我們對年金改革的基本要求。

平等是最基本的普世價值,放諸四海皆準。沒有平等,就不是真正的改革。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畢,現任企業高階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