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入股 工作外流

 

一、二十年來,某些台灣的晶圓代工業者經過搬廠、技術偷竊或移轉、成立中國法人等不同的偷跑手段,助長了中國的晶圓代工業,甚至自己變成中國業者,成為台灣的主要競爭者。

IC與晶圓廠渡海新聞要角相關的某公司,股價從當年超過百元至今只剩十二元。但個別股東的損失,只是台灣整體損失的九牛一毛。台灣晶圓代工產業偷渡中國最大的負面效果是:IC產業鏈的斷裂與產業聚落的流失。損失最大的是理工科學生的就業機會與薪資,政府對資訊產業教育的投資,與上下游產業的投資大眾。

中資入股IC設計業與晶圓廠偷渡一樣,都有扶植中國IC產業、削弱台灣相對產值的效果。中資入股台灣的IC設計產業,圖謀的絕對是技術,最終目的和台灣業者一樣也是市場。

因此,中資入股可能只是雙方合作劇本的第一步,下一步可能是交叉持股;交叉持股的下一步可能是管理上的統一。這時「中國隊」已成,技術上已不分你我,是否在股權上統一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已拿到台灣的技術;中國夥伴可以選擇和台灣合作繼續經營「泛中國隊」,也可以選擇另起爐灶成立「真中國隊」。

但是有兩點台灣的業者與政府必須注意:第一、在兩國大小、國力懸殊與中國的政治干預無所不在的政經體制下,合作契約的履行保證是很脆弱的。第二、不管中國夥伴選擇哪一條路,IC設計一定在中國生根茁壯,台灣的產值相對萎縮,工作機會也成比例下降。

上市公司併購或股權變更所涉及的交換利益太多;董事會的利益不等於股東的利益,股東的利益也不等於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利益。中資入股IC設計業的利害關係人包括:IC設計同業、IC設計上下游產業、投資者、從業員工、教育與研究投資者、政府、納稅人等。

政府若採取個案核准中資入股IC設計,先核准的先賣到好價錢,不管在市場上或技術上都是替台灣的同業製造敵人;甚至演變成其他同業被迫低價引進中資。業者一旦爭相爭取中資,其結果一定是股權與技術都沒有好價格,最後是全盤皆輸。一旦IC設計技術在中國生根,受害最重的則是青年學子在台灣的就業機會。

(作者曾任職外商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主任)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林健次

林健次
台大經濟系畢業,Vanderbilt 企業管理學碩士、Oregon 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職美國本土銀行國際部;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副教授、系主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