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人民權益的意外不能再發生

 

過去一週,影響民眾權益事項的新聞事件,無疑非華航空服員罷工莫屬。這起國營事業內部治理的爭議,在六月二十四日新董事長到任當天,以全盤接受工會的七項要求而暫告落幕,但是大家都清楚:華航內部的全盤檢討與改革,才剛要開始。

最近這幾天,有關馬英九政府所任命的經營階層諸多處置失當的針砭批判已經很多,比較缺少的是對於目前政府以及新經營團隊的提醒與鞭策,由於未來四年是由蔡英文政府在當家,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這次紛爭的複雜面向,毋寧更為切合實際。

如果把華航空服員罷工當作一樁危機來看待,這次事件之所以在新政府剛主政之際爆發,與其說是工會刻意的策略,不如說是政權交接初期常見的「自然」。因為舊手下台是最徬徨的時刻,同時新手上路也是最脆弱的階段,這兩者若同時出現不善的狀況,通常就難以避免危機竄出。最近的華航罷工、之前的桃機淹水,基本上屬於類似的模式,因此,追因究責已是其次的問題,應列為優先課題的是:該如何禁絕任何足以傷害人民利益的意外再次發生?而有責任回答這個提問的,當然正是現任政府。

這次的罷工,完全符合驚訝、威脅核心利益、反應時間短、必須跨部門解決的四項危機要素。危機的徵兆,其實很早就已經逐漸顯露,只是所有有關的人皆不以為意,遠的不談,若以最顯著的一次重要訊號而言,無疑是五月二十七日華航與空服員職業工會在桃園市政府的勞資協商破裂。這時,雖然華航仍為舊團隊,但新政府已經上台一週,交通部長業已是賀陳旦,負有督導之責的航發會又是華航的主要股東,從這個時間點開始,政府預防危機的責任就已啟動。

從五二七到六二四凌晨罷工上場,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危機之所以不能解除於未然,舊團隊再怎麼被政府指為顢頇,交通部與航發會都有必須有效因應的一份,再不濟,迅速撤換舊團隊、由新團隊出面處理,也是一個方法,顯然,主管部門皆未掌握先機,任令契機慢慢流失。

到了新董事長何煖軒在罷工當日上任,工會七項要求完全同意,這其實不是談判,因為根本就沒有給(give)與拿(take)的衡量,而是照單全收。至於華航的損失,根據該公司昨日公告的重大訊息,罷工期間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約損失五億元,其中還牽涉到部分要由人民共同承擔的問題。商譽的損害更是不可勝計。保障勞工的權益,原本是資方的天職,卻要搞到這個地步收場,政府與華航當然是輸家。

空服員職業工會呢?以先進國家純熟的勞運經驗為例,他們多了解訴求的成功因素除了說服資方外,更關鍵的是爭取社會的理解與同情,因此即使是經濟不振、罷工頻仍的義大利,當地工會多會在七天或三天前,提早公布告知大眾,讓大家有所因應,減少無辜者受害;但是這次採取的無預警罷工,明確造成旅客的計畫改變、金錢損失與精神傷害,做為服務業的成員,理該有愧並亟思改善才是。

這次事件後,新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受到各方關切,不乏有人擔心若是解放軍來犯,後果將是如何?舉這種極端的例子作對比,並不恰當,但是可以反映出:若有更大的挑戰來時,社會上若干比率的意見對於主政者能否迅速因應,信心是遲疑的。就此,政府不能不心存警惕。

有一點必須自我審視,今年五二○政黨輪替之後,政府的目標與願景有無輪替?施政的態度與方法有無輪替?團隊的能力與本事有無輪替?公部門乃至國公營事業的選才與用人有無輪替?其前提是什麼?標準是什麼?效應是什麼?既不能裝作糊塗,也無法諉為不知,因為每樁事到頭來都會見真章。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