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救贖,苦難與昇華

 

今年(二○一六)六月十一日至七月三十一日,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的「人與土地對話」,以音樂、電影、表演、美術展覽、攝影、講座等系列活動,作為開幕一週年的演出。

台灣與日本,二戰後展開新的關係,但國交因中國問題中斷,只能以經濟文化名義連結。這種非正式的關係,事實上,比日本與中國有正式外交關係還親善,顯示世界的國與國之間的光與影。

今年的系列活動,在七月九日和十日,有兩場「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啊她是何等美麗!」的節目,演出的舞碼是:「咱愛咱台灣」、「印度之歌」、「傀儡上陣」、「長春花」,特別具有意義。

蔡瑞月(一九二一─二○○五)在台南第二高女時期,因看了日本現代舞大師石井漠舞團演出,畢業後就到日本,先後在石井漠、石井綠門下習舞。旅日期間,並隨舞團在東南亞許多國家演出。終戰後,懷著回到台灣的土地佈滿舞蹈種子的夢。但因認識中國來台詩人雷石榆,結為夫妻,二二八事件後就不得不面對丈夫被迫流亡,與懷孕中的孩子(後來成為舞蹈家的雷大鵬),歷經政治良心犯的牢獄生涯,以及重重困厄。但她始終未放棄舞蹈,一生獻給這樣的藝術之夢。

一個台灣女性舞蹈家,一個中國來台詩人,見證的是戰後中國國民黨在台統治之惡。蔡瑞月的人生經歷了啟蒙、學習、成長的日本時代(一九二一─一九四五);政治苦難、藝術淬煉的國民黨中國時代(一九四五─一九九○);救贖、昇華的台灣時代(一九九○─二○○五)。

藝術與救贖,苦難與昇華,更留下蔡瑞月的精神場域。在台北市中山北路的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以藝術面向、文化面向和社會面向,與台灣的土地與人民對話。

這樣的對話,也將在日本東京的台灣文化中心與日本人對話,與在日台灣人對話。藝術的文化之橋,連結了台灣與日本,也連結了過去與現在。無限延伸的海之浪花拍打既遠又近的不同領域國土,觸動了不同國度的人們的心。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