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公視南部台/台語台

龍應台的遺憾 鄭麗君應予彌補

文化部公布第六屆公共電視董事提名名單,一般反應,雖沒有太大驚喜,但也沒有惡評,算是不錯名單,尤其有幾位公益或學界名單,都具有多年媒體實務經驗,算是兼顧各方聲音與利益。不過,從部長鄭麗君上任,以至於公視董監事名單出爐,個人覺得,似乎看不到2008年後「胎死腹中」的公視《南部台》,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跡象,甚至連前部長龍應台斬釘截鐵承諾,希望公視成立《閩南語電視台》(或《台語電視台》)的政策宣示,都還在雲霧之中,看不到清明的輪廓。

據龍前部長某位公廣政策顧問轉述,龍應台確曾向上層爭取過《南部台》的設立,惟因預算問題難以實現,這可以理解。預算的確是最大問題,卻也最不是問題的問題。畢竟,在國民黨及馬英九總統執政下的政府施政方向,《南部台》之難以實現,本可預期,但對照於陳水扁前總統任內承諾的《原民台》、《客家台》甚至服務海外僑胞的《宏觀台》都順利成立,《南部台》能否設立,癥結還是在於執政者的信念、價值與決心。

《南部台》之設立誠如龍應台所說(原文抄錄如下):「成立台語公共電視台,培植一流的閩南語創作。不要把閩南語糟蹋到LP的層次,它是最優美的古漢語之一。超越族群政治層面,把閩南語看作台灣的重大文化優勢,可以做全球行銷。世界閩南語人口超過五千萬,如果誠心經營,台灣有條件成為全球最優質的閩南語文化輸出地。」

誠然,但其中更涉及母語的保護與區域傳播資源的平衡,不計算原、客、宏觀電視台服務特定母語族群的政策預算,從NCC各年度報告統計,中央或地方政府機關補助、委託製作英日韓語、東南亞新移民母語,甚至於原、客母語廣播、電視節目製作,都遠遠高於台灣閩南語數倍、數十倍。尊重多元、保護弱勢是民主社會的共識與價值,但對於母語保護,本土語言的優先性,不是比較問題,而應是對土地有摯愛的執政者理所當然的信念。

再進一步言,台灣所設立的有線、無線、衛星電視台,幾乎百分之百都在大台北(民視雖然登記在高雄,但有名無實),中南部傳播資源不僅匱乏,甚至已到歧視地步!這當然商業機制所致,但作為政府公廣龍頭的公視,及以全民稅收「捐助」的電視台,一直以來,還以文化、傳播資源豐富的大台北及中產階級為服務對象,無疑的,是有檢討反省必要。

公視雖然在前總經理胡元輝任內推動《南部台》,且於2007年底在高雄市揭牌,無奈政黨輪替而胎死腹中;前總理馮賢賢任內在公視開播「台語新聞」(中晝、暗時新聞),有所貢獻,但零嘴終究不是正餐所可比擬,《南部台》的設立,除了區域平衡的公眾近用權,對於促進中南部眾多傳播產學合作、建立影視聚落,甚至成為文化活動重要的露出平台,《南部台》都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也是新政府最具體、最可立見的政績。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