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論》週休二日怎麼休?

禁止勞工連上七天班的「七休一」規定,引起極大爭議,行政院踩煞車,延後兩個月實施。「七休一」旨在增進勞工福祉,但牽涉廣泛,勞動部做法又粗糙武斷,以致目標未達,撻伐之聲四起,新政府灰頭土臉。

以「民主進步」為標榜的執政團隊,矢志把台灣勞工從低薪和過勞的邊緣拉回來,這一良心美意,應該肯定。然而,勞動問題涉及勞資雙方,也牽動消費者及整體經濟社會,勞動政策因此不能只從勞工角度著眼。先進國家的經驗顯示,嚴苛僵固的勞動法規未必為勞工帶來真正福祉,靈活且合時宜的勞動機制才符合社會整體利益。處理勞動問題過於偏執,良心美意不必然帶來好結果,借用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話,這需要「溫暖的心、冷靜的腦」。

七休一政策 公眾溝通明顯不足

在「七休一」爭議中,政府部門暴露不少問題。首先,勞動部官僚僵化。它名叫「勞動部」,主管勞動業務,規劃勞動政策,牽涉勞資關係,須兼顧勞資平衡。實務上,它卻偏向「勞工」角度考量政務。強推「七休一」時,它要記者出國採訪「第七天在飯店休息,不可發稿」,工商界「人力不足,就要補人力」;官腔官調,都因「勞動部」把自己當成「勞工部」而起。

其次,政策說明與公眾溝通明顯不足。爭議期間,所謂「一例一休」、「兩例」都讓公眾一頭霧水,民調指四成八公眾不清楚兩者差異何在。究其原因,不是「群眾只有十三歲」,而在溝通說明不足,官方只顧講官話,不說尋常百姓能懂的話。

經此折騰,社會所需要的,其實是落實週休二日的同時,保有適當彈性,則「有彈性的週休二日」,應較簡明而易於接受。政府部會內部橫向協調也有問題。「七休一」明顯衝擊公共運輸業等行業,但勞動部對這些行業的特性顯然不瞭解、也不傾聽,未做應有的調查研究評估,只試圖以一個工時規定,全體通用。其間,與交通部等相關部會協調聯繫不足,整體觀照不夠,客運業者以假日減班、中秋不加班等回應,才驚動當局,急踩煞車。

可行勞動法令 彈性是最重要元素

就本質說,彈性是可行勞動法令最重要的元素,「七休一」卻付之闕如。所謂彈性,並非獨厚「無良」企業主,勞工其實也有此需要。對業者來說,不同產業特性不一,製造業與服務業迥異,公司有大有小,同一公司也有淡旺季之分,勞力調度都需靈活。再從勞工看,如今新型勞動出現,知識型工作者未必每天上班打卡;自願加班、休假調班、積假一次使用或「存摺式休假累積」等都因彈性可讓勞方有較大選擇權。如照「七休一」一刀切,勞方不准加班,(客運業等)資方不得減班,訂定如此僵硬霸道規定,難怪激起「這是什麼政府?」的批判。

政府機關所顯露的心態也很可議。誠然,台灣的工時、休假、薪資等勞動條件都有改善空間,但這也與台灣整體經濟不振有關,不能一味歸咎資方剝削勞工。對企業主來說,近年勞保、健保、就業保險、勞退金、職災保險,即將實施的家庭照護假、長照保險,法定勞動成本節節升高,多少排擠了加薪空間。此時推行週休二日,彈性靈活不可缺,細膩規劃溝通協調不能免,否則欲速則不達,對勞工福祉未必實質增進,窒礙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反有惡果。

政府除了建構勞動政策機制,還要以仲裁者角色協調勞資互動,為勞工謀福祉固責無旁貸,但一項措施引發資方普遍反彈顯有問題。尤有甚者,台北市勞動局近年實施勞動檢查,銀行業高達八成七遭罰款懲處。勞動法規導致近九成業者受罰,未必業界充斥違法亂紀之徒,更可能是勞動法規失之嚴苛。政府尤應注意,台灣基本上屬於社會學者福山(Francis Fuluyama)所稱的「低信任度社會」,再經嚴苛的勞動法規攪和,把企業主盡當不知照顧員工福祉的唯利是圖之徒,包括勞資互信和諧的社會資本一旦虧空,對整體經濟社會傷害至大。

師法德英美 政策不能偏執勞資一方

德國在一九九○年代經濟衰退,儘管其勞資關係曾被視為歐洲範例,仍在本世紀之初進行勞動市場改革,進一步檢討勞資權利義務對等平衡,放寬就業規定,增進勞動市場彈性靈活,使其至今能維持技術、創新、生產力兼具的勞動力及低失業率,產業實力舉世頂尖。在此之前,柴契爾夫人的改革,包括抑制過於強勢的英國工會,使政府政策不受其挾持要脅。同樣是一九八○年代,雷根曾開除一萬一千三百多名違法罷工的美國航管員,「柴契爾主義」及「雷根經濟學」都曾帶來經濟繁榮。在更早的一九七九年,新加坡宣布大幅提高工資兩成,但事與願違,反使新加坡陷入嚴重的失業與不景氣。這些前例顯示,政府需維持勞動市場彈性靈活,政策不能偏執勞資一方,甚或越俎代庖,以免適得其反。

政府首務 建立彈性靈活勞動機制

現今主政者所應致力的,是建立彈性靈活的勞動機制運作,致力台灣經濟掙脫困境;整體經濟的餅做大了,勞資同受其益,為小確幸爭執相對減少。至於新政府自稱「最會溝通」,有「偉大的溝通者」名號的雷根之言,最應記取:「領導者的教訓是相同的:要辛勤工作,瞭解事情真相,樂於傾聽並瞭解他人,具堅強的責任感和指揮感,並替你所代表的人民做出良好的決定。」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