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本質!

是說長期以來,一直不斷有網友說這個部落格很奇怪,是極少數談歷史,也同時談軍武科技、地緣戰略的部落格。多數談歷史的,多少會提到重大戰役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但不會談軍武;多數關注軍武議題的,也常會聊到軍武發展史,但並不會專門去談歷史。只有這裡,不止愛講歷史,也常講軍武,乍看之下,這似乎只是巧合,就好像有人喜愛美妝,有時也會發些美食文;電子產品的開箱團購達人,有時也會介紹一下旅遊心得一樣。只是,這其實並不是巧合,歷史與軍事的關係,其實就好像牛肉麵與牛肉一樣。沒有牛肉的牛肉麵不能稱之為牛肉麵,不討論軍事問題的歷史根本不能稱之為歷史,那些隻字片語就淡淡帶過重大戰役的歷史課本,根本只是騙人的牛肉湯麵。

 

會有這種想法,起源於中學的求學時期,在發現歷史課本裡的官方說法有邏輯上的矛盾以後,去圖書館找了一堆相關書籍,想弄懂自己想不通的部份,結果看了更多的書以後,卻發現仍然找不到答案。會有這樣的情況,一直到很後來我才逐漸明白,原因在於;第一、中國式史書的起手式與邏輯套路都幾乎相同,所以不論你讀了幾本,只要不跳出這個框架,你就永遠陷在文字迷宮中。第二個原因更關鍵,中國式史書通常不太談戰爭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就算有也只是草草一段記載,如「○○年,因○○之禍,爆發○○之戰,○○戰敗,退守○○。」常常不會記載戰爭爆發的遠因近因,就算有也往往全推給單一事件或個人,幾乎很少深入談及戰爭的勝敗關鍵,或戰後對於民間社會的影響。

可是只要曾去深思歷史問題,結果就一定會發現,戰爭影響了每一個重要的關鍵進程,不止在最後兵戎相見的衝突階段直接左右了歷史的轉折,在戰爭爆發前的軍事戰略決策、戰爭結束後對整個社會民生的衝擊,都是極其巨大的,但是中國歷史卻很少去仔細記載討論過這些事。隨手舉個例子,中國歷朝歷代中有北方邊患問題的不在少數,長的年戌邊備戰,結果直接拖垮國家財政的也不是沒有,大大小小的戰事更是難以計數,但是請問你記得幾個中國歷史上的有名將軍?你可能會記起來的范仲淹、王陽明應該都不是因為軍事上的功績讓你記住他們,而最有名的岳飛與文天祥,會歷史留名則是因為戲曲與政治宣傳上的需求,他們兩個在軍事上的表現,就是平庸,甚至史可法還可以算得上是庸臣誤國。

中國歷史就是一碗被拿掉牛肉的牛肉湯麵,被抽離關鍵問題的歷史文本。我在中學時期隱隱約約感覺到了這件事,雖然自己想的還不是很清楚,卻也因此開始讀戰史,希望去瞭解每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幾年下來更進一步確信自己想的應該沒有錯,這就是中國歷史書籍中遺落的那塊拼圖,然後由冷兵器時代的戰史讀到火藥時代的戰史,從單純記載戰爭歷史的戰史,再進入與科技、戰略戰術相關的軍武領域。而對於軍事、戰史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後,就會覺得中國歷史中有太多謊言,特別是中國近代史根本就是鬼話連篇。俗話說「讀史鑑今」,勘破了那些歷史謊言,就會覺得今日某些自許為中華文化傳承者的政治人物,實在無比虛偽可笑。

過去,我一直就是抱持著這樣的觀點,但是想的並不清楚,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歷史會有這樣的情況,直到有天讀到岡田英弘所寫的「世界史的誕生,蒙古的發展與傳統」,才整個豁然開朗。作者在書中寫到:「科舉考試的範圍為儒教的『五經』,雖然儒教被道教取代,對於現實的政治也沒有任何的影響力,但儒教的政治用語與觀念依舊保留了下來,影響了科舉出身的文人官僚在整理史料時的價值判斷。也因此,唐朝以後的『正史』出現了許多非現實的面向。輕視歷史的軍事面便是最好的例子。」

「中國無論哪一個王朝,其政權的基礎都是軍隊,真正的最高權力通常掌握在圍繞皇帝身邊的軍人手裡,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的最高權力機關是中央軍事委員會,而非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也可以看出端倪。然而,軍人不具有文字的知識,與紀錄更是無緣。因此軍人的說法通常不會現在『正史』之中,相反地,科舉出身的文人官僚,充其量不過是皇帝的佣人,他們所寫的『正史』卻給人科舉官僚才是支撐皇帝權力的基礎,中國政治是科舉官僚的文人政治,這樣的錯誤印象,這雖然只是反應出了儒教的理想論,但殊不知這對於理解中國文明歷史文化的真相造成多大的妨礙。」

岡田英弘的這段話真是擲地有聲,不止解答了我過去多年的疑惑,也清楚說明了為什麼過去的馬英九政府堅持要恢復高中生必選必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因為這東西可以影響你的價值判斷,也就是有洗腦的功能,而且在過去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已證明極其有效。

< 資料來源:假圖天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