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春男酒駕看見的事

 

資深媒體人江春男相信「好記者可以是好的外交官」,可惜這位派駐新加坡代表的好記者,因酒駕事件而壯志未酬。

江春男辭職,不只是針對酒駕的道德批判再次勝利,台灣也因而損失一位好的外交官。幸好,我們從事件中看見台灣在民主、自由、法治的進步。

在一黨專政的威權年代,駐外代表遭警察取締酒駕時,只要打通電話,通常就會放人。江春男八月二日被警方攔查時,沒有發生這種狀況。

當晚取締酒駕的基層警員,照章行事,執法毫無懸念。看得出來,台灣社會相當透明,基層員警只要依法執法、合乎比例原則,就無所罣礙。

當媒體採訪時,警方也大方說明取締的過程,人事時地物,一一交代,侃侃而談。這意味著,在台灣目前的政治環境之下,員警不必擔心被秋後算帳;他們的長官也不會因為「壞了總統的外交佈局」,就擔心危及升官之路;這是國家進步、社會開放的指標。

警察常自嘲是「帶槍的弱勢團體」,但警察要記得,當他們執法遭遇挫折時,輿論常站在警察這一邊,挺住警察,讓他們好做事。

在台灣,警察執法若受委屈,社會自然會還他公道,這是民氣可用。但要小心,有時為了譁眾取寵,媒體、政客、學者會誇大警察委屈的成分,加油添醋,無限上綱,說得好像警察都沒有錯,這對警察並不是好事。

過度的民粹操作,容易形成「警粹」,此時,身為當事人的警察必須保持冷靜,別急著與狼共舞。

警察要相信,台灣社會的白血球機制,已足夠對警察提供必要的支持。警察也要警惕,當有心人見縫插針,提油救火時,警察應和這些火源保持安全距離,以防自身被推到第一線而淪為自殺炸彈客。

(莊榮宏)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