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論》新南向與再平衡策略

今年美國大選,共和黨推出言行荒腔走板的川普,有人預測在正式提名後,他會改變作風、回歸正軌,但預測又是錯誤,川普本性難移,民調直往下滑。前共和黨國安官員聯名批他是危險人物,不適任總統;年邁的最高法院法官金茲柏聲言:如果川普當選,她可要移民紐西蘭。

  • 星期專論/王景弘

    星期專論/王景弘

蔡政府新南向 近似美再平衡

雖然民主黨的希拉蕊同樣被認為沒有誠信,但自由黨及綠黨的另兩位候選人缺乏個人條件與知名度,選民可能捏著鼻子選擇希拉蕊;金茲柏也許不必流落異鄉。

希拉蕊當過歐巴馬政府國務卿四年,任內奔走中東,徒見紛擾,無功而退;她留下的外交政策遺產,主要是調整支點,尋求「再平衡」的亞洲政策,如果她入主白宮,這項策略應會延續進行。

美國再平衡的亞洲政策,與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性質與調整重點近似,對美國與台灣有平行利益;美國政府應以它對亞洲勢力再平衡的需要及優勢,協同它的伙伴,促成新南向政策在地區的雙贏。

維護國家利益 不再偏重中國

美國的再平衡與民進黨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名稱雖異,原則卻相同:兩者都在調整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錯誤,重新把中國納入地區的一部份來處理。因為中國自認崛起,對外強勢衝撞,使美、台為維護國家利益,有必要、也有可能進行政策調整,不再偏重中國。

美國外交政策一向重歐輕亞,在蘇聯瓦解後,卻一再陷入利益複雜、恩怨難解的中東戰爭,疏於亞太地區的經營。中國受蘇聯共產制度崩盤的衝擊,急起改革經濟,並重建軍事,趁美國泥足中東,擴大它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雖然華府常說,中國與日本是它亞洲政策的兩大支柱,但事實上,從尼克森政府以來,歷任政府的亞洲政策都偏向以中國為中心,這個支點因中國所謂崛起、對外強勢、鄰國憂心、美國地位受挑戰,而不能不再重新調整。

再平衡政策是希拉蕊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所擬定,他直言,再平衡政策是把中國納入整個地區來處理,而不再以中國為中心,輕忽其他伙伴。增進美國與日本、韓國、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度、澳洲、菲律賓和台灣的關係,突破與高棉關係,及堅持公平、自由貿易、航行自由、人權等原則下與中國往來,都是再平衡政策的內涵。

領受特權經營 失去開拓朝氣

新南向政策也與美國的再平衡相似,要擺脫統派國民黨政府所謂「大陸政策位階高於外交政策」、「一中共同市場」、「依賴中國不是壞事」的偏頗舊套,但並不是放棄中國市場,而是另尋腹地、分散風險,讓企業家經營有更多選擇。

在主權與國家安全問題上,依賴沒有敵意的國家已經是危險的政策,依賴有敵意的國家是自殺行為。馬英九政權擁抱神化的中國「民族主義」,以被中國吞併為目標,不顧民主與民意,配合中國的「和平統一」策略,使台灣企業靠關係,領受中國為統戰而給予的特權經營,失去開拓發展的朝氣。

在資金、資訊、技術流通快速的時代,企業家對商機的敏銳感遠高於政府官僚,在中國的台商早就警覺到中國工資暴漲、腐化官僚貪得無厭、優惠不再,經營環境日益艱困,而遷移東南亞地區。

李登輝提出南進政策時,台商在中國還有利可圖,政府即使有眼光,也不易帶動商人離開賺錢之地;但現在情勢劇變,部份台商已離開中國,另尋商機,新南向正是借力使力,政府與企業合作,重振台灣商界開拓精神的契機。

中國政經惡化 台商豈能無感

從鄧小平開始改革與開放,到習近平煽惑民族主義排外,整肅異己,壓制人權,台商感受最深。中國經濟成長滑落到七趴以下,敏感的中上階級及知識份子,拚命把資金外移,海外置產,弄外國護照,能逃就逃。

中國當局喜歡打「聽其言,觀其行」的官腔,台商不說,卻早學會對中國聽其言觀其行。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沒有信心,想方設法在避險,在人家屋簷下的台商豈能無感?

新南向已有台商布局打先鋒,也與美國再平衡政策的利益相符,政府應統籌協調美國、日本等重要伙伴,並結合台商與地區國家,建立更堅實的互利投資與貿易關係,使新南向政策與美國的再平衡政策同獲成功。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王景弘

王景弘
王景弘曾任《聯合報》記者、選述委員、駐美特約撰述、紐約《世界日報》編譯、《經濟日報》駐美特派員、《聯合報》駐華府特派員,以及《台灣日報》主筆。著作有《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杜勒斯與台灣命運》……。目前每週在《自由時報》撰寫〈鏗鏘集〉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