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五,再省思

 

八月十五日剛過,這是什麼樣的一天?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日。日本,以「終戰日」視之,南韓和北朝鮮,分別以「光復節」和「祖國解放紀念日」看待自己的歷史。同樣被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一直到一九九○年代,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才有終戰日的歷史觀。之前是以國民黨中國的模糊觀點,混淆在抗戰勝利的說法。而國共中國同樣以九月三日為「對日抗戰勝利日」。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這是軍人節。

終戰日是附和日本的說法,但對台灣也是中性的說法。台灣,如果有真正的主體性,是一個國家,應該會有類似南韓、北朝鮮的說法。附和日本、附和中國(無論國民黨或共產黨)的定義,都顯示我們這個國度的歷史迷惘。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到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是台灣從光復再淪陷的一段迷惘日子。祖國的迷障籠罩在這個沒有自己國家意識與認同的島嶼。被殖民(一九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的朝鮮,分別有右、左翼的獨立運動,李承晚和金日成曾求助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二戰後獨立。即使發生內戰,分裂的南韓、北朝鮮仍是獨立國家。台灣呢?把中國視為祖國的台灣一些志士,或投靠中國國民黨,或投靠中國共產黨,結果呢?徒讓台灣陷入國共鬥爭的未竟歷史。

歡迎祖國的台灣人,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被解放,卻一直等待到十月二十五日的再被控管,國民黨中國代表盟軍接收,進佔台灣。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藉機消滅台灣知識份子文化人,以利統治。一九四九年被共產黨中國逐出原先統治之地,白色恐怖、戒嚴長期化的血肉烙印,也是為統治目的。作為反共前線而倖存的國民黨中國,面對民主化趨勢,以聯共制台的鬼魅之心,苟延殘喘。沒有自我主體的台灣,仍在摸索的發展之路追尋。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是世界許許多多曾被殖民國家的光復節、獨立紀念日,這些新興國家容或也有坎坷,卻都在有主體性的國家條件中追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若台灣選擇為獨立新興國家,也不會有現在的中國問題。雖也會有右左路線之爭,但做為自己的國家,不必糾葛在國民黨中國和共產黨中國的牢籠,應該會有自己的新政治、新經濟、新文化。錯誤的歷史不要再犯,生活在台灣的人們要有歷史醒覺。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