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與「百日」框架

 

台灣討論政治有一套模式,批評者自定一個標準,選擇性地把民調當投票,炒成雜碎,橫豎都可以油嘴,可以指名要這個、那個下台,或指點「救民調」的秘方。

如果當政者急於「救民調」,那會有「民調治國」之譏;如果執政者不顧民調下滑,那會有「傲慢、不尊重民意」之罪;如果新政府在「百日」蜜月期不成功,便會成仁。因此,老K黨看命仙可以論斷老K黨「後勢」看好。

抱歉要給民調熱和不誠實的學者潑點冷水:除選舉期間的重大民調變化外,沒有美國媒體把「民調」當實質新聞;時事評論更未見把民調當討論議題。

執政蜜月期的概念,源自美國,卻有人把它扭曲為論斷執政成敗的期限。美國的「百日」泛指新政府挾勝選之勢,可立即大刀闊斧改革,而在野黨及輿論在「蜜月」期間避免雞蛋裡挑骨頭。

與改革有關的政治「百日」,以一中一洋最負盛名:光緒的戊戌變法,和羅斯福的百日新政。光緒帝聽革新派之言,下詔變法,要大清現代化,十年內成強國,但引發慈禧太后「政變」,新政只活一○三天,光緒便被囚禁瀛台。

一九三二年,羅斯福獲民主黨提名競選總統,針對經濟恐慌時期人民受害、政府無所作為,提出「新政」主張,政府要介入管理經濟、建立社會安全網及分配資源,獲大勝;上任「百日」,關鍵性立法及行政措施都付諸實行。

因大清帝國敗於明治維新的日本,而明治維新是執政四十二年的總稱,不止「百日」;國民黨羞於引以為例,它敗選下來,一面厚顏阻擋改革,一面畫百日為終點,搬弄民調當算命仙,真是「嘸話講傀儡」!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王景弘

王景弘
王景弘曾任《聯合報》記者、選述委員、駐美特約撰述、紐約《世界日報》編譯、《經濟日報》駐美特派員、《聯合報》駐華府特派員,以及《台灣日報》主筆。著作有《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杜勒斯與台灣命運》……。目前每週在《自由時報》撰寫〈鏗鏘集〉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