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年輕世代的集體問題

 

許多人都認知,新政府是年輕人支持出來的政權,這三個多月的治理實況也顯示,年輕人的聲量很大,影響政府施政的考量,也比過往都來得大,這在一週二例(二天皆不准調假、加班)、醫師是否應該納入勞基法等等許多公共政策的討論上,可以看到強烈的牽引。

關注年輕人的意見與需求,當然是社會進步的表徵之一,可以用來調節老人決定下一代未來的獨斷。不過,不同的世代儘管因時代養成的背景顯有差別,形成的主流思想體系分途,因而具有不同的世代臉譜;然總的來說,從自由的視角看待社會的構成,必然不會只許對立鬥爭一個途徑,熟齡世代的經驗、知識累積,是促成現況與發展的一部分,如何在不同的價值取向與利益衝突間找到共同學習的課題,是台灣邁入深度文明的開始。

這個議題之所以需要在這個時刻提出來,是因為政府施政的空間與趨勢,似乎出現了值得令人憂慮的現象,包括狹隘化,這對主政者豐富決策的設想不利;以及偏執化,這對均衡社會全體的幸福不利。

或者更直白的問,執政的民進黨以及時代力量這個新興政黨的健康關係是什麼?或許,蔡英文政府應該更有自信,並且更從國家長遠的立場來計算利害,適當地將兩個黨分別放置在政策光譜的不同位置上,民進黨是跨越左中右的穩定大盤,小黨則是特定的、弱勢的、局部的,這二者各有功能,甚少侵蝕選票或支持基礎的矛盾,小黨威脅不了大黨,大黨不必被小黨牽著鼻子走。

拿醫師納入勞基法來說,這是住院醫師基於個人權益的主張,但是否是全體住院醫師的共識,目前並無數據顯示,而多數主治醫師則持保留態度,因此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定族群訴求。年輕醫師的工作權當然需要重視,然而最迫切待解的沉痾,其實是醫師與醫院簽訂契約,以及職災保障的普遍弱勢,這麼高度共識的問題,朝野大小政黨為什麼不對症下藥,優先處理?

至於有關將工時僵固化的要求,若無精緻的配套,對於確保廣大民眾醫療權益的立場,恐怕是相違背的;其中不只是就醫途中面臨醫生交班的醫病倫理改變,更牽涉到住院醫師因訓練時數不足、導致專業判斷能力與技能純熟度下降的問題,這個情況因年輕世代的生活觀念使然,事實上正在各大醫療院所發生。對照美國的醫師制度,今後專科醫師考照的前提條件,勢必要更加嚴格,才不致拿大眾的醫療品質、甚至健康生命開玩笑。

這個案例說明,政策的權衡,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擇一問題,背後還隱含著極為顯著的世代落差現象,需要跨世代更成熟溫暖地來面對與調解。最近,蔡總統在與年輕人座談時,再次提出:高中生畢業後,不妨先工作,再上大學,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咀嚼的政策發想,有助於矯正過去相當長一段期間過度文憑主義弱化台灣成就感的偏差。

成年人多知道,職場學習的價值絕不低於課堂學習的獲得,具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更容易搜尋到較正確的自我選擇,同時認知要得到就須付出的道理,此後不論要繼續在職學習,或去上大學,都是自己所掌握的人生,而不是被安排的道路。英國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推行過這個方式,有其多元化的效果,世界上很多名校的研究所,也要求須有幾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才能申請入學的規定,是基於類似的理念,日前林內閣延攬唐鳳擔任政務委員,她的學習過程,應該更容易讓社會解放根深蒂固的思維才對。

印在書本上的都是過去式,任何個人要解決的是現在進行式,政治家要推廣的則是未來式,穿透年輕世代的集體問題,我們應該先確認問題的本質是什麼,而後才可能推導出正解。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