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狄倫跟台灣有甚麼關係?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巴布狄倫(Bob Dylan),對我而言,等於認同台灣民主化過程。

嬰兒潮世代的人,不只對Bob Dylan完全不陌生,甚至是成長過程必備的養分。他的作品以反戰為主題。披頭四,Bee Gees,Joan Baez,Peter Paul & Mary,Simon & Garfunkel等,都是同期舉世著名的反戰歌手和樂團。Bob Dylan最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是一九六二的《隨風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靈感取自於《舊約聖經》的傳道書。

Bob Dylan讓二戰後立即陷入冷戰的世界,及追求資本累積、工業發展的洪流中,透露出一絲回歸人本的氣息。那是嬉皮的年代,是年輕人充滿對社會體制要求更新,不顧代價追求政治理想,建立公平正義在地面上的社會運動。不論人種膚色、信仰文化,超越民族,是從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以來,最大規模全球性的人本思想革命。

然而,這時期在台灣長大的人,則是遭受最嚴重大腦荼毒的時期。到處是軍警憲特與線民,白色恐怖最嚴峻、警總最蠻橫的戒嚴時代,卻是高級外省人最歡欣的時期。好在那時有美軍駐紮台灣,美國新聞處(北中南高)的閱覽室,成為年輕學子渴望求知、探討先進文明的最佳管道,所以多少有些西方文化潮流的味道。

雖然台灣沒有那種如在Wooodstock三天三夜不停歇的熱門音樂祭,但仍讓年輕台灣學生種下對言論自由、人權的渴望。但年輕人單純對自由的渴望,卻遭警總殘酷打壓。於是,單純的渴望,形成廣大民眾反蔣、反黨、反體制的力量,讓威權逐漸褪色。透過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及一九八六年的組黨,如今政黨輪替成為常態的台灣︱︱ 民主與人權已是台灣社會不可撼動的價值,思想不再是犯罪,政治犯也成為歷史的珍藏。

於是我感受到,台灣人54年漫長爭取民主的過程,終於透過頒給Bob Dylan諾貝爾文學獎被肯定。有幸親身經歷這段時代的人,必定感到這趟人生夠精采、夠豐富!

(作者為經濟學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