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國家所無的「教化」

 

民主國家所無的「教化」
在牧師輔導感化後,據稱八里媽媽嘴雙屍案謝依涵「教化可能性很高」。作者要提出的問題是:表白信主和所做有利證詞之間,有無因果關係存在,或說得更白,有無「對價關係」意味,承認信主,才能夠或至少較容易換來有利證詞?圖/CC0 Public Domain

依據報載,聳動一時八里雙屍命案女犯謝依涵,經由牧師黃明鎮根據聖經輔導感化,牧師在法庭證稱已然信主,亦即信仰基督教而痛悔前非,所以「判斷謝教化成功可能性很高」,並聲稱其接受輔導時反應積極,認真配合云云。

上述這則報導,看來確是溫馨感人。如果一切屬實,黃牧師縱使終未能挽回一條性命,至少他也拯救了一個靈魂,但或許也有國人想提出一樁小人之心疑問。假定謝女雖然「反應積極,認真配合」,在過程中卻並未鬆口承認信主,甚至始終堅持另一不同信仰甚至無神論,則牧師是否仍願證言她確已悔改,而大有教化可能?換言之,表白信主和所做有利證詞之間,有無因果關係存在,或說得更白,有無時下所謂「對價關係」意味,承認信主,才能夠或至少較容易換來有利證詞?

本文提出上述這一觀點,並無心存不敬,質疑黃牧師用心是否純正,有無利用強勢地位要脅信教之意。畢竟,一位虔誠教士發現感召有效,自然心生喜悅,對罪人採取更寬容想法。這也正是人性之常。換作一位佛教法師或伊斯蘭教長老,應也會產生同一效應。本文的用意,是在點出將宗教摻入所謂「教化人犯」之不妥。

假定監獄施行所謂教化,所約聘人士是手持馬克思的資本論,或是孫文的三民主義,以之作為感訓受刑人之教材,國人必定視為洗腦,是以特定意識形態強迫灌輸,或至少也是半強迫灌輸給受刑人,不是自由社會宜有現象。

然則以特定政治學說教化受刑人既然不妥,以特定宗教理論教化受刑人,不論其為聖經或六祖壇經或可蘭經,是否也是同樣不妥?

要知在監服刑人犯對所謂「教化」,可謂沒有太多抗拒餘地,尤其是以謝依涵這等已被判死刑者,一線生機即在於能被認定為可以教化,對於所謂輔導之來,恐也只有「反應積極,認真配合」。試問在如此情形下,若要趁勢推銷特定宗教,是否也大有趁人之危意味,不是良好佈道方式?而在謝女一方,若不乖乖配合牧師開導,即很有可能面臨死刑定讞,他所面臨的選擇,是否也無異於「不信吾教,請試吾刀」?

再進而言之,監獄裡推行所謂「教化」,不論其是否摻有宗教色彩或政治色彩,都隱隱含有脅迫洗腦意味,不是真正崇信自由者所願見。

人民一旦陷入監獄服刑,其能否不被折騰修理,能否獲得假釋,乃至能否逃過死刑,在在取決於獄方「長官」。試問在這不對等情形下所實施「教化」如何能不帶有醜惡、洗腦意味,如何能不被視為另一種形勢踐踏人權?

「教化」這一觀點,本身即含有濃厚威權意味,可說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思維之陰魂不散,在現代民主國家,政府沒有資格也沒權力「教化」人民。如今台灣好歹也是民主國家,人民入監服刑,雖然失去人身自由,至少也應保有不被個別洗腦,不被押去上莒光日,集體聆聽「弘法」或「佈道」演說的起碼人權。

去年初電視台曾播出一段新聞,內容是高雄佛光山副住持惠昭法師來到台中女監弘法。畫面顯現出法師在台上看到這一場景,或許會心生不少疑問。

眾女犯是心懷喜悅踴躍到場聆聽弘法,抑是懾於獄方無形壓力而不敢不來?其中是否也有人不是佛教徒,甚至是反佛教者或無神論者,她們坐在台下聆聽闡揚佛理,心中又是何等滋味?獄方邀請各形各色頭面人物蒞臨演講,有無可能也是做公關結善緣,女犯也只能「我為魚肉」?

本文以上所論,在在都觸及或許是台灣特有的獄中「教化」。最後要一談的是可能決定人犯生死的「可以教化」或「不可教化」,以供對此一議題有興趣人士參考。

首先,面臨是否可以教化人犯,應都是被求判死刑,或初審已被判死刑的重刑犯,所以受委託判斷是否可以教化者,不論是神職人員或學者專家,都必然面臨重大心理壓力,深知若做出「不可教化」結論,即很可能等於把人送上死路。在此情形下,又有幾人能硬下心腸,誠實發表所得到負面結論?所以,「可以教化」很可能是有負所託的報告。

其次,神職人員判斷是否可以教化,容易受到自身宗教熱忱無形影響,本文已有論及,而學者專家所做結論,所依據學理又有幾分可靠,恐也非法官或社會大眾所能知。又不論神職人員或學者專家,也都大有可能被人犯精湛演技所欺,貿然做出可以教化結論。

最可議的是,所謂「可以教化」,純然是不必負責任,不須承擔後果的「檢驗報告」。要知教化是否能生效,要待人犯刑滿出獄,視其能否成為良好守法公民而定。但被求判死刑或已被判死者,定讞判決縱躲不過死刑,也必判無期徒刑之類重刑,假釋出獄應也至少十數年後。到時縱又證明「可以教化」判斷不正確,又到何處去找做出錯誤證言的牧師、法師或學者專家?

這一是否可以教化議題,既有如許多不可捉摸因素或潛在缺陷,是否就該認真考慮放棄這一構想,把犯罪者應否判死這一重大責任,交回給原該負責的法官去做決定?這或也是兩害取其輕的不得已考量。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